教学考试“优师计划”阶段性成果展示
——2014-2018年全国卷Ⅰ真题规律分析报告

2018-12-06 07:51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8年5期
关键词:选择题文化

重点知识点纵向分析

《经济生活》

表1 2014—2018全国卷Ⅰ《经济生活》考查知识点一览表

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与影响

纵向考情一览表

表2 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与影响

学习策略

在高考备考中应注意结合CPI涨幅、商品房价格波动等热点材料分析商品价格的变动对人们生活以及生产分别会产生哪些影响。2019年备考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解答坐标图形的选择题时要注意:①明确文字信息。文字信息包括题干材料问指向和注解信息。解读文字信息,要明确材料信息描述的是经济现象、经济措施,还是经济依据 ;设问要求我们从哪些角度选择,是强调对信息的描述、产生的影响,还是指向具体措施。②转化图示信息。首先要明确纵轴和横轴所代表的变量名称;其次,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经济学中,往往是纵轴用来表示自变量,横轴用来表示因变量;再次,根据教材原理或材料内容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区别“正方向”和“反方向”两种变化。如果涉及的是经济活动,就要弄清这一经济活动会带来哪类经济现象、会产生哪些影响,还应注意在图像的“增减”关系中的幅度变化,数形结合或表理结合,选择正确的选项。③注意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及变动。供给曲线表达的是供给与价格的关系,即供给随着价格的变化而正向变化;供给曲线的变动指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由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动而引起供给的变动,使整条供给曲线平行移动。需求曲线表示在某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即需求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反向变化;需求曲线的变动是指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由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动影响需求的变动,使需求曲线平行移动。如果价格不变,受其他因素影响,使供给量或需求量增多,则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平行右移;反之,平行左移。

第二,解答计算型的选择题时要注意:①区分关键词。“某企业”“某经营者”往往表示个别劳动生产率,“某行业”“某部门”往往表示社会劳动生产率。②区分“正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二者成反比)。原单位商品价值量为N元,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m%,变化后的单位商品价值量=N÷(1±m%)。个别劳动生产率与该企业价值总量(二者成正比)。原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N元,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m%,变化后的商品价值总量=N×(1±m%)。商品价格与货币的升值、贬值(二者成反比)。原商品价格为N元,货币升值或贬值m%,变化后的商品价格=N÷(1±m%)。综上,可以概括为:正比用乘,反比用除;增加用加,减少用减。

第三,关于商品价格问题的非选择题的点拨:

(1)价格波动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③此外,货币供应量、国家政策、货币币值的变化也会引起价格的波动。

(2)价格波动对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

①对生活: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②对生产:一是调节产量;二是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表3 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学习策略

第一,解答传导类选择题时要注意:

①题型特点:此类试题往往通过—个具体事例,要求分析前后环节的传导过程。题干提供的前后环节构成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或者存在时间的先后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此类试题在经济生活中最为常见,如消费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生产的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等等。②解题技巧:重视审题。首先,通过审题肢,分析不同题肢(因素)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从而确定合理(或正确)的传导顺序,要注意前后环节不能冲突。其次,在步骤上做到一抓二排三验证。一抓,即抓主旨,也就是中心思想,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二排,即排查误项,缩小范围,选取最直接、最有指向性的选项;三验证,将目标选项与材料用导语联结起来检查:巧选方法。“首位判断法”或“尾项判断法”:即找出事件、现象关联中的第一位或最后一位。对于较复杂的排序选择题,采用“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第一步,看“首”,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第二步,看“尾”,对剩余项的“尾”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哪个尾项正确。

第二,掌握解答有关企业经营的试题的关键层次:

首先,应该考虑企业的具体经营措施。其次,依据价值规律来调节生产。再次,立足生产的参与主体来分析:从企业角度看,必须立足企业经营措施;从消费者角度看,必须立足消费需求;从国家角度看,必须依据宏观政策。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领域来分析,国内主要强调企业经营措施,国外重点强测“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三,关于公司的发展的非选择题的点拨:

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研究市场动向,把握市场先机,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②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企业通过兼并或联合,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高资源利用效率。⑤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⑥企业经营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⑦增强规则意识和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利用好世贸组织规则维护企业利益,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及别国护主义及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等。

商业银行与投资理财

纵向考情一览表

表4 商业银行与投资理财

学习策略

第一,解答存款、贷款利息的计算型选择题时要注意:①存款、贷款利息的计算利息是根据利息率来计算的,一定时期存款或贷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计算公式:银行利息=存(贷)款数×利率×时间。要注意材料提供的是何种利率,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就:是指年利率,那么,年利率=月利率×l2,月利率=日利率×30。②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费用。③复利的计算是对本金及其产生的利息一并计算,也就是利上有利。④如果征收利息税,还应扣除利息税的税款,即存款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1-利息税率)。另外,还应注意存款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变动率,银行存款规定的利率应该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要考虑物价变动幅度。

第二,关于商业银行与投资理财的非选择题的点拨:

(1)储户投资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要坚持投资多元化;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2)银行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要强化风险意识。

宏观调控

纵向考情一览表

表5 宏观调控

学习策略

第一,解答图表类非选择题时要注意:

①题型特点:图表式非选择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a.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b.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c.请你谈谈对图表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②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第二,审设问要注意:

①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②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①原因和结果的关系;②一分为二的关系;③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④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①②较为常见。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第三,审图表要注意:

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第四,关于宏观调控的非选择题的点拨:

(1)①明确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②完善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③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④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反市场规则行为的查处,每个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④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3)①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价格、供求、竞争机制的作用。②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必须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③政府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④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发挥政府作用。

《政治生活》

表6 2014—2018全国卷I《政治生活》考查知识点一览表

公民的政治参与

纵向考情一览表

表7 公民的政治参与

学习策略

第一,要注意区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的方式:

①区分信访制度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从手段上看,二者都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进行,但信访制度突出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建议,属于民主监督;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突出公民就自身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属于民主决策。②公示(听证)可能属于民主决策,也可能属于民主监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公示(听证)的是政府即将出台的需要通过公民提出意见和建议加以完善的政策、制度等,这就属于民主决策;如果公示(听证)的是工作人员提拔名单,公民可以提出异议等,这就属于民主监督。

第二,要注意区分基层政权组织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①基层政权组织:我国的政权机关共有五级,从上至下依次是: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县级市、市辖区、自治县)、乡(镇)。乡镇以上的每一级政权机关都有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等机构,其中,乡镇一级的政权机关只有人大和政府,被称为基层政权组织。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和居委会不是我国的政权机关,故不称为基层政权组织,而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三,关于公民的政治参与的非选择题的点拨:

(1)①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②重要性: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①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②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我国政府的职能

纵向考情一览表

表8 我国政府的职能

学习策略

第一,要注意正确认识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

①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必须是各级政府,如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及组成部门(政府一般设公安、司法履行的是其他国家机关职能,不是政府职能。③中国共产党(党委、中共中央办公厅、政治局、宣传部、组织部、纪委)、各民主党派、人民政协、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团体等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行政、国防、外交、财政、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环境保护等职能机构,分别管理国家各方面的行政事务)。

②其他国家机关如权力机关(各级人大)、司法机关(各级法院、检察院)

第二,准确把握政府职能的内容及其转变:

①从政府履行职能的范围看,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侧重于物质文明建设;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属于政治文明建设领域;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属于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加强社会建设职能侧重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侧重于环境保护与治理。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政府职能由法而定,转变政府职能不能扩大或缩小职能,政府权力扩大或缩小等提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关于我国政府的职能的非选择题的点拨:

(1)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

(2)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3)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4)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5)是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有利于政府的管理被人们自觉地认可和接受。

√注意事项

题目的设问中,主体“政府”可以直接点明,也可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判断;设问类型中,“依据类”侧重回答必要性,“意义类”侧重回答性,“为什么”类型要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着手分析。

我国的外交政策

纵向考情一览表

表9 我国的外交政策

学习策略

第一,弄清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家力量和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

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影响国际关系。②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③国家力量是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国家力量决定一国的国际地位。

第二,正确把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在我国外交政策中,注意宗旨和目标不同,基本目标和首要目标不同,基本立场和基本准则不同。

第三,关于我国外交政策的非选择题的点拨:

(1)必要性: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④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⑤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⑥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对内至高无上性和对外独立自主性是其两大特征。⑦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⑧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⑨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2)重要性:①对我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②对世界: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3)要求: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③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④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⑤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⑦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⑧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文化生活》

表10 2014—2018全国卷I《文化生活》考查知识点一览表

文化创新

纵向考情一览表

表11 文化创新

学习策略

第一,要弄清楚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分不开,但文化创新不是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也不是主要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是促进文化自身的繁荣。

第二,明确文化创新的途径相关知识: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②途径之间的关系:进行文化创新的两条基本途径都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两条基本途径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过程中,离不开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文化继承、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文化继承、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第三,关于文化创新的非选择题的点拨:

(1)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所在。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途径。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基本途径。既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⑤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⑥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进步、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形式和内涵的发展。

文化交流

纵向考情一览表

表12 文化交流

学习策略

第一,因果型选择题解法:

①探因、寻果直选法。“探因”就是由结果探求原因,题干为结果,要求在题肢中探求原因;“寻果”就是由原因寻求结果,题干是原因,要求在题肢中寻求结果。解答因果型选择题要注意抓住设问的指向词,“探因”指向词一般为“因为”“根本原因是”“主要是因为”“由于”等;“寻果”指向词一般为“为此”“因此”“所以”“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等。找到指向词后,运用教材知识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直接选出答案即可。②因果优选法。根据题干与题肢的关系,可运用如下口诀进行选择: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选直接原因,外因、内因选内因,根本原因、一般原因选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选主要原因。③因果排除法。一是排除因果倒置的题肢,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结果寻找原因题肢,排除结果题肢;根据原因寻找结果题肢,排除原因题肢。二是排除与题干不存在因果关系的题肢。

第二,区分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第三,关于文化交流的非选择题的点拨:

(1)必要性: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进行文化交流是我国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进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重要性:①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②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③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建设和谐世界。

(2)要求:①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基本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③途径手段: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等途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④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⑤以我为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⑥任务使命: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文化继承

纵向考情一览表

表13 文化继承

学习策略

第一,解答目的意义类选择题要注意:

①首先要分析出哪些属于目的,哪些属于手段(或策略)。②手段也好,目的也罢,尤其是手段往往不是一个,目的也不是只有一个。③在区分目的和手段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因为命题者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造成干扰。④单选题中,当发现多个选项均是正确的目的时,还要进一步判定哪个更为根本和直接。⑤在进行干肢对照时,特别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如“其根本目的是……”“主要是为了……”。⑥要注意区分目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作用: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不能认为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不变的。②关于传统文化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认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因为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可以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二是不能认为“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因为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第三:关于文化继承的非选择题的点拨: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④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⑤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⑥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⑦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生活与哲学》

表14 2014—2018全国卷I《生活与哲学》考查知识点一览表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纵向考情一览表

表15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学习策略

第一、要弄清楚:①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③认识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得真理,而获得真理的目的是服务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二、把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应该注意:

①在分析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时,要注意二者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如,只能说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能将认识与实践换位;只能说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不能将主观与客观换位。

②实践和认识对事物发展都有影响,但影响有着明显的不同:实践对客观事物的作用是直接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是间接的。

认识的特点

纵向考情一览表

表16 认识的特点

学习策略

第一,要正确理解和区分真理的各个特性:

①真理是客观的,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可以形成多个认识,但其中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主要强调因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变化,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转化,所以根据条件或进程等去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

第二,正确理解和区分认识过程的各个特性: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代表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并不代表人类争论没有定论、并不代表人类认识不向前发展;②认识在各种因素推动下向前发展,认识具有无限性,并不代表要推翻已确定的真理、并不代表人类认识可以超越客观历史条件。

第三,关于文化创新的非选择题的点拨:

√命题特点

命题紧扣人类认识世界方面的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通常以人类的科研探究活动、各种政策的制定、修改与完善、人们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争论等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追求真理和认识发展(即认识论)的全部知识,或具体考查其中的某一知识,突出考查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变通运用能力、对具体问题或信息的准确分析与论证等能力。

1.从实践观角度: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3)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从真理观角度: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思维点拨:

题目的设问中,如果知识范围较大时(如认识论、实践观等),注重观点的全面梳理;如果知识范围较小时(如认识过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等),注意观点的细化剖析。

价值观

纵向考情一览表

表17 价值观

学习策略

第一、要正确理解把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都有导向作用,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价值观;不同性质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同,正确价值观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价值观起消极的导向作用。②要明确题干指向的是价值观对整个人类活动的作用,还是对自我人生选择的作用;不要将价值观的作用夸大化,如决定、出发点等字词是不能用于价值观的作用上。

第二、正确区分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主要从纵向上说的,强调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对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主要从横向上说的,强调不同的人因立场不同而造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

备考建议

一、题型与题量:

近五年全国I卷政治高考试题的题型基本稳定,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12道;非选择题5道。文综卷第12~23题为政治选择题,其中第12~15题是《经济生活》,第16~18题是《政治生活》,第19(2018年为19、20)题为《文化生活》试题,20~23(2018年为21~23)题是《哲学与生活》;第38(39)题是《经济生活》或《政治生活》的综合题,第39(40)题《文化生活》《哲学生活》试题和一个开放性试题。2017、2018年高考,主观题虽然题量没有加大,仍然是5道设问,但是加大了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原来的38题《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组合型类型转化为38题考察《经济生活》、39题考察《政治生活》;原39题变化成40题,仍然是《文化生活》、《哲学生活》与开放型试题的组合。

弄清楚高考试题的题型与题量,有利于学生明确高考试卷的结构,合理选择答卷策略和答题思路。一看到题号,就能立即想到对应的答题思路,调动相关知识和思维模式,减少思路转换和干扰。这就要求广大高三备考学生在平时做训练习题时就要有意地与高考对接,按照高考政治试题的题型与题量强化和巩固自己的答题思路,提升知识能力的应用水平。

二、内容与分值:

近五年全国I卷政治高考试题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四本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选择题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试题布局基本上为4:3:1:4,2018年试题布局调整为4:3:2:3;非选择题是每本一道。四本必修教材分值基本稳定,经济生活30分,政治生活24分;文化与哲学稍有变动,2014、2016、2017年均是文化生活14分、生活与哲学28分,2015年文化生活16分、生活与哲学26分,2018年文化生活18分、生活与哲学24分(2019年高考文化生活的分值可能还是18分,要重视文化生活)。开放性试题分值基本稳定,2014—2017均是4分,2018年调整为6分。

从高考试题的内容与分值可以看出,高考试题涉及知识点分布几乎是全面的,命题的重心是考生所学的主干知识,试题多是围绕着核心考点来设计的,有些主干知识反复考,而有的知识高考却从不涉及。文综政治考纲规定的考点是237个,每年常考常新的考点集中在33个核心考点上(其中包括经济生活11个、政治生活7个、文化生活6个、哲学生活9个主干知识)。这启示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夯实“成体系”的基础知识,应在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上下工夫,并适当进行拓展和补充,预先构建以核心考点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相反,对低频考点和高考盲点则应适当减少复习投入,适度删减教材。促使学生在复习阶段能有的放矢的重点掌握高频考点,适当减少对低频考点的过多关注从而浪费复习的黄金时间,特别是在复习后期,一定明确复习重点,切忌平均用力。

三、能力与素养:

近五年全国I卷政治高考试题考查的能力目标包括四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五年,选择题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前两项,实际上随着选择题主观化倾向的强化,其能力目标考查的涵盖日益扩大,即出现了“客观题主观化”的命题趋势;非选择题全面涵盖了四项能力目标,近年逐渐加大了对“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近五年全国I卷政治高考试题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四项: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五年,高考试题通过选取时政热点,分别设置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复杂情境、挑战性复杂情境等,逐步加大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目的考查。

从近五年全国I卷政治高考试题来看,能力与素养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做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应该怎么看”的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这启示我们课堂教学要精心设置这样的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也应着重关注自身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高考试题不仅仅考查解题的应试能力,更多地是考查能力素养,在探究解决问题-时,应主动思考,积极寻求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单纯的笔头功夫。近五年全国I卷政治高考试题考查能力与素养都是借助一定的情景才实现的,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情景设计和结构化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全面的把握情景,能有效、准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加注重情景的设置和使用,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与优化。

四、素材与设问

近五年全国I卷政治高考试题所选素材,侧重反映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既有近期热点,又有长效热点。分析近五年全国文综I卷政治试题的设问词,可以发现,高考政治命题设问试题的命制在努力寻求素材逻辑、问题逻辑、知识逻辑三者相统一。素材逻辑也就是生活逻辑,素材呈现的前后描述逻辑,先说了什么,其次再说是什么,最后说什么。而设问逻辑是指试题指向(何种题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什么意义,能力要求上是演绎还是归纳,是阐释,分析还是说明)。知识逻辑是指结合试题庞杂的信息,素材中和设问中包含和暗含的教材知识要点。实现这三个逻辑的统一,获取情境信息和调动教材知识的结合,进行科学的审题、解题,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备考最需要训练的能力。

这启示教师与学生们高考备考要正确处理三个逻辑关系。首先,审阅试题设问逻辑:先审问题(范围、角度、指向等);其次,解读依托素材逻辑:把解读素材作为第一突破口,审素材(层次、中心观点、材料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概括具体信息,合理拓展知识,打破知识逻辑,依托材料逻辑,直指设问逻辑服务,围绕着设问逻辑,整合书本原理知识,联系材料、结合命题人的设问指向,构思形成及运用教材知识又富含材料信息的答案。总之,需要依托素材逻辑(获取信息)——打破知识逻辑(挑选)——围绕设问逻辑(组合信息知识,服务设问)正确处理三个逻辑关系。

猜你喜欢
选择题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单项选择题狂练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谁远谁近?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