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对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大纲做出了较大调整,对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考查考核内容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更加拔高,从而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来看,都贯穿了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题型更加灵活,试题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这一趋势,切实提高高考思想政治备考效率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脱离了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的复习要贯穿在高三三轮复习的整个过程中,每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的变化不外乎只是命题角度、试题题型、依托材料、考查方式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它绝对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基础知识。所以在第一轮复习备考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主要方向和大多数时间放在课本基础知识上,回归基础、回归课本。一轮复习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建构知识网络体系或知识树,巩固基础知识,寻找知识的前后联系。同时还要重视教材中知识点的变化,对变化的知识点内容进行重新比对和解析,因为这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高考命题人高度关注的地方。除此之外,我们在备课过程中除了把课本教材知识作为重点之外,还要搜集一些与政治学科有关的重大时政和相关信息知识、资料,从而为指导学生应考做好充分的知识积累和储备,也就是要走进生活,紧贴国家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除此之外,在高考一轮复习过程中不能孤立地、机械地掌握知识,而是要对知识进行宏观梳理,进行整体把握,理清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框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逻辑化。因此,我们需要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整合建构知识点、考点体系网,使学生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
例如,在必修一《经济生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企业,我们在复习关于企业的知识时,一定不要仅仅拘泥于课本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中讲述的关于企业的含义、企业的地位、企业的类型、企业经营成功的要素、企业改制等知识,要跳出这一课,从《经济生活》全本书的角度来整合与企业相关的知识,建构与企业相关的知识体系(如下图)。只有这样才能在解答高考思想政治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时思路清晰、考虑周全、切入准确、知识全面,融会贯通,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和复习备考的依据,它指出了高考的能力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考查范围和考查形式,不仅是命题人命题的主要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主要依据。2018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之一,就是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既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密切联系学科基础知识;既注重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又要求运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试题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想有效提高复习质量就要充分了解《考试大纲》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并且把这些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融入到平时的复习之中。2018年的高考试题已经证明,会背诵知识不一定得高分,它只是“知道”知识而已,没有自己的理解,便不能称为真正的“知识”。凡只是“知道”的知识,都是没有“内化”的知识,不可能灵活运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需要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高考考查要求来看,学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认识和解决过程的能力要求。试题看起来很容易、不难,答案也是简单的,但试题背后的思维过程却是非常复杂的。即使同一个问题,切入的角度不同,答题的思路和答案也就不同。因此,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了社会热点问题、背诵了课本知识,而是平时就要注重搜集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材料和问题,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培养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在认真学好基础知识之外,还要积极参加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和课题的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试能力。
例如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40题第1小问: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初看这问题确实很简单,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学生都知道,都背得滚瓜烂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是学生的得分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在于知道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没有“内化”,大多数学生只是抓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知识点大写特写,缺乏答这种类型试题的思维方法,结果造成知识点遗漏,所写答案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性,失分严重。首先,这种设问为“运用xx原理说明xx道理或现象”格式,属于演绎法答题,一般思路的格式是由普遍到特殊。解答此题应先说明原理内容,然后用原理内容说明小岗村的实践结论。其次,主观题的设问,一般有5个限定要求:材料限定、知识限定、主体限定、角度限定(what、why、how)、问题限定。在审题时,要明确这些限定要求,根据限定要求作答,把每个限定一一用笔圈出。这样就不会遗漏知识。再次,带着设问要求阅读分析材料:谁改革;改革的内容措施(属于生产关系还是上层建筑);为什么改革(决定因素、改革目的、意义与作用、取得的效果)。按照这个方法来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所答内容一定会全部命中答案,不会出现条理不清、自己知道的知识遗漏的情况,更不会出现简单的、知道的知识得不到高分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学会灵活运用,同时还要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师要重视高考真题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研究近5年来的高考真题特别是2017年、2018年高考真题,探索其中的共性特征,把握高考的出题方向和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以及对能力考查的一般规律,并尝试编制一些以社会热点,重大时政为背景的试题来进行举一反三的高效、创新训练;通过这些题目的训练,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训练学生对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还有一点特别指出的是,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高考要求的答题规范性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使他们的作答条理清晰,条点分明。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在精细化训练中训练规范性、训练速度、训练准确度,培养能力。在养成答题规范的习惯上狠下工夫,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做到宏观和微观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恰当地体现创新要求。
鲜明的时代性是政治试题区别于其他学科试题的最显著特征,关注现实生活,注重热点是政治高考永恒的主题。“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高三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书本知识上,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考点讲解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一定要做到以基础知识带时政,把时政热点材料作为一个载体,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把时政和课本知识对接起来;一定要做到以时政带基础知识,运用教材相关知识、相关原理来解释分析热点问题;一定要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自然、生活等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采取时政热点专题形式,以时事材料为背景和依托,就社会热点问题联系教材主干知识,找准和把握热点问题与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切入点,紧紧抓住“一体四层四翼”的导向,提高学生成绩。
总之,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要以考纲为导向,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现实生活和时政热点为依托,构建知识体系,训练学科思维,提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思路、夯基础、补漏缺、提能力、掌握知识,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