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雅雪,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贫困一直是各种社会和经济形态面临的共同难题,减贫和消除贫困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转型,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治理贫困的战略重点,研究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基本内涵及工作机制,有利于把握政策走向,更好地为精准扶贫措施提供政策提供建议,对我国完成贫困识别工作、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和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具有重要作用。
精准扶贫源自于西方福利社会财政吃紧态势下的扶贫思路调整,与我国扶贫开发政策从普惠式向适度竞争式转变相一致,旨在重整扶贫工作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强化扶贫工作与其他社会工作的关联,重在关注扶贫对象的意愿瞄准、理顺扶贫资源的作用体系,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扶贫效率。精准扶贫是我国在新时期根据扶贫开发实践和贫困问题的总体特征,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逐步形成的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要义在于“扶真贫、真扶贫”,我们要改变过去粗放式的扶贫方式,将扶贫政策落实到村到户,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各种因素和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互联网+”时代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开放共享等特征,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视角,“互联网+”时代的扶贫治理要求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提升其循数管理技能,提高人员的大数据搜集整理与数据挖掘水平,并将其应用于扶贫开发工作主体行为、扶贫对象发展的客体行为、扶贫路径的精准选择,尽可能保障扶贫开发工作风险可控;“互联网+”时代跨越传统时空环境界限,有助于发展要素之间的融合,为民众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路径。扶贫开发工作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借助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和农村产权改革扶贫等方式,在其基础上促成扶贫对象跨越式发展。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反贫困是各个国家或地区所面临的共同责任。精准扶贫政策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以人为本,是反贫困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满足每个人每天所必需的饮食、居住、营养、教育、健康等基本需求,是反贫困的最基本任务。精准扶贫将实现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家庭和个人。精准扶贫政策采取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等措施赋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个体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发展能力,让贫困人口共享经济增长成果,实现脱贫致富。
首先,要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分门别类地制定扶贫措施。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致贫原因进行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其次,按照对扶贫对象进行指标分解、广泛宣传发动、农户自主申请、入户调查核实、村级民主评议和票决、乡镇审核和公示、县级审批和公示、信息采集和建档立卡的程序,扎实推进扶贫进度,有效保障扶贫质量;再者,选派优秀干部入村入户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对审批确认扶贫对象的信息进行详细地收集,了解贫困户、贫困村的贫困状况,仔细分析他们的致贫原因,并对各村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做好入档存查工作,摸清帮扶需求,实施动态管理。最后,我国的扶贫评价体系不能只是简单地以经济收入作为评价贫困的标准,而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个多元化、自主性的贫困评价体系。比如一些地区的老百姓虽然收入不高,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很强;但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竞争压力过大,高收入水平人们的幸福感反而很低。
贫困户不仅能够通过自身的生产发展来增加收入,也能够着力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以带动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这些优势产业的顺利开展能够增加贫困户的就业机会,改善自身贫困的境况。因此,金融机构可以运用金融方式促进特困地区优势产业与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以及有效的信贷机制贷款,使得优势产业的融资渠道得以拓宽,为贫困地区走产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另外,消除贫困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作为金融行业中的保险公司也应当参与到扶贫攻坚的国家战略中去。保险公司应当深入分析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了解低收入群体及贫困户的风险缺口,尤其是找准贫困户风险管理方面的痛点和盲点,设计对于贫困户脱贫至关重要的产品。最后,创新金融产品,分级探索推进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贷款,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担保信用贷款,家庭生产生活消费贷款,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到村贷款等融资方式,推进农村青年和妇女创业小额贷款工作进度,深入实施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