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开始于1993年美国提出制定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 计划,该计划除了提出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外,还着重强调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全面改革的推动作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传统教育系统各个方面都面临变革。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进行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单一僵化、实用性不高等积习难改,都揭示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014 年中央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此契机催生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紧迫性。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通用英语、基础英语或一般用途英语,是以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和任务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规则和用法,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的共核,即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基本技能。EGP 是一门典型的语言课程。目前,EGP不仅贯穿了我国整个基础教育过程,在高等教育中也占有主体地位,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主要停留在EGP阶段。大学英语EGP教材内容一般也只涉及语言知识,较少涉及专业知识,考核方式也是如此。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和专业英语工作能力为目的和任务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所学专业所需的英语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来开展工作的能力。ESP往往是为已经接受了基础英语教学并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开设的课程。
EGP教学讲解英语语言的普遍现象,训练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并掌握英语语言的普遍性。而ESP则探讨和分析英语各种功能语体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帮助学习者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工具来进行一定的专业、学科交流的能力,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或更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ESP并不是专业知识本身,而是EGP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同时,ESP教学更注重目的性、实用性和专业性,又与EGP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照。在如今这个国际化的社会中,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无论专业及未来职业为何,若要成功地进行交际,顺利地开展工作,ESP与EGP显然是缺一不可的。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的应用,二者绝非对立,而是必须并存互补的。
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仍然是企业招聘判断英语水平高低的一个标杆,还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尤其是一些普通高校学生本身基础一般,四六级考试可能作为其近期目标,一段时期内在高校尤其是普通院校ESP产品还有市场和需求。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四六级成绩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其标尺作用已受质疑。所以现阶段应该在EGP的基础上,开展ESP教学,慢慢完成向ESP的转向。
所谓渗透式,即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EGP教师应结合其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ESP的教学内容和训练,对学生进行ESP的渗透。为了保证这些内容的选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尝试对EGP与ESP某一教材内容进行统整,让EGP的课程里ESP内容密切结合专业,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序有效。此外,在EGP教学中进行语言操练时,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在语言练习中尽量使用专业相关的词语和表述,适时地对ESP进行渗透,润物细无声。教学实践证明,在EGP中进行ESP渗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
以EGP为基础,向ESP 靠拢。在现阶段,针对社会对英语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普通高校也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兼顾EGP和ESP课程,根据学生的基础,灵活缩减通用英语课程,有针对性地为高水平的学生开设ESP课程。为ESP教师 EGP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合作提供条件和平台,在同层次,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展开校际合作ESP教学模式。
大学外语教师要主动参与转型,适时迎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教师要结合自身兴趣,选定专业目标,利用各种途径,增加专业知识储备,例如跨学科攻读提升学位,参加 ESP 师资培训。走在改革的最前端,要有勇气接受新事物。在新的领域开拓新的跨学科空间,大学英语教师通过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充分发挥个人专业和英语教学之长。另外,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可以实行合作式教学,共同完成ESP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