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他同时指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该文化放在与本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标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而大学英语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有效途径不仅仅应该帮助当今大学生更好地接触西方文化,更应该起到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许多学生可以使用英语流利地和外国人谈论西方文化,却无法用英语准确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中显得尤为明显,学生对如何用英语描述书法,国画,中医等传统文化感到困惑。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母语的忽视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象征。而全球化的趋势不仅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交流,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理所当然应当担当起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普通人的共识。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育既可以是向我国大学生传输西方文化,并能够用英语表达西方文化,又可以向我国大学生传授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让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能够使用英语将我国的文化精髓介绍到国外去,二者应当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令人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在“引进来”方面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走出去”方面几乎是零分。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必要且紧迫。
3.1 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要求英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目的语文化,还要懂得如何使用目的语来表达本土文化,积极传承和传播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2 激发和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素材,特别是中国特色的传统食习俗,学习其英语表达,在实际交际场景中能灵活运用;开展多种活动,以传统文化走出去为指导促进英语学习。让学生在交际中把握主动,表达自我,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3 改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切实改进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问题,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表达,回归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4.1 发挥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导方,应首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融入传统文化。高校教师作为教授者和研究者,应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讲座等各种方式增进同行之间的交流,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仅仅关注英语的教学和使用,还要有意识地主动运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的成绩评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把传统文化作为英语习得里的重点知识进行考查,以便学生巩固。只有教师意识到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
4.2 文化对比教学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多进行文化对比教学。教师应当结合大学英语教材的特点,把对应的中国文化融入进去,给学生以清晰的有关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异同的概念。这样使学生既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又能更深刻地了解本国的文化。这种对比教学,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不仅会很小,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搜集整理一些介绍中国习俗文化等方面的英文材料分发给学生在课外阅读,力求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累,提高文化素养。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加强传统文化的引导,如让学生就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方面进行对比。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当自己的民族文化被曲解时,我们可以站出来,把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
4.3 开展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拓展活动
文化拓展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课堂教学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课外传统文化的融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后的环境更加自由轻松,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可以多展开双语结合的校园活动,支持鼓励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辩论,演讲等比赛。只有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和课外的实践能力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