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助推“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蓬勃发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就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应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创新意识、创业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存及独立生存的能力。
虽然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开设有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创建了各类众创空间、微型企业孵化园等,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收效这些繁华的背后,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时间不长,许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创业促就业,提高就业率,与学生专业教育无关,因而并不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资金、人员、政策等方面都未有给予应有的支持,也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造成教师、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低。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和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形成有机的统一。没有一套系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方案,往往只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一两门创新创业选修课程,然后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
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通常由思政课教师、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来兼任,他们本身没有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而且少有社会工作经验,更不要说创业经验,讲授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能胜任,但缺乏为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专门指导,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商业化指导,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商业项目。
大多高职院校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往往是一些通设的选修课没有或较少开设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结合。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全都一样,缺乏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导致二者就像两条平行线,缺乏交集,无法融汇贯通,相互促进。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指导学生创新专业技术、商业模式等,组建团队进行创业实践,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创建有各种创业园区、微型企业孵化基地等,引导和鼓励学生团队入园培育和孵化。但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专业化的团队进行统筹管理,将各个分散的环节进行有效串联,学校的各创新创业实践单元陷入各自为营的局面,同时由于高校市场融入与度不高,许多潜力项目得不到挖掘,优秀项目得不到培育,待孵化的项目缺乏市场运作指导,投融资环节缺失等,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呈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大多项目无疾而终。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一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在办学定位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以体现;二是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保障、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明确各单位权责、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并落实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和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首先鼓励和引导优秀师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大专任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师执教水平。二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师资互通渠道,开设企业定制课程,让企业专家为学生讲课,拓展学生知识体系,选派学校教师到企业任职学习,培养教师企业管理及市场运营经验。三是鼓励和吸引创新创业先进模范、专家优秀企业家校友等,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开展专题培训、举办座谈等。四是在学生创业团队设立双导师制,邀请企业家担任兼职导师,与学校导师一起为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导。通过这些措施,打造出一支“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客座教授+企业家导师”的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应当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建“通识+自设+实践”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识”课程即目前学校普遍开展的,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是一些启蒙式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自设”课程是指各系部、各专业根据自己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专业特点,开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自设课程,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用创新实践的眼光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发掘并培育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意项目。“实践”课程即是指根据学生的教育发展规律分层次设置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实践,参加各类路演活动、创业体验活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通识+自设+实践”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综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一部统管,高效协同,分层执行”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分散、职能交叉、效率不高等问题。二是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整合各类创新创业资源,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在政府的统领下,整合政府、企业及学校的创业园、微企孵化园、科研平台、实验室、众创空间等,打造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公共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专业平台,为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创业实践、市场运营、吸引投资等提供场地、设施及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