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整

2018-12-06 14:55:05
新商务周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心态毕业生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群体日益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供需矛盾日显突出,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曾经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挑战,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矛盾冲突、心理彷徨,同时也暴露出大学生在求职中的种种不良择业心态,步入择业误区。因此,全面分析大学生择业心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大学生成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择业误区主要表现

1.1 消极等待依赖心态

部分学生思想意识和观念仍停留在 “等、靠、要”的思想上,在择业方面缺乏主动性;有的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或自身缺少独立自主性,家长早已为他们的就业着手铺路搭桥,更加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还有的大学生不敢面对体制改革带来的种种竞争压力,不敢面对,只是消极等待,失去了在择业中检验自己,磨练意志,了解和适应社会的机会。

1.2 求稳求逸心态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选择稳定性较高的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部分大学生包括其家长将职业稳定性绝对化,将其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致使大学生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择业面变得狭小。还有少数学生拈轻怕重,甘于享受,不愿到艰苦的行业,没有挑战意识,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

1.3 功利虚荣心态

相当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上往往过分地看重工资待遇、注重眼前利益,甚至忽视自己的专业与发展,紧盯着热门的外企、金融、IT等高收入行业,,对一般性收入的工作不屑一顾。另外,一些学生尤其来自偏僻和较为落后的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几年的大学生活加剧了他们对大城市生活的留恋向往,就业视角一直定位在理想的城市中,而对家乡和欠发达地区即使是较好的工作也不闻不问,这种浓重的虚荣心态与社会实际需求发生错位,往往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局面。

1.4 专业对口心态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但专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部分大学生片面地理解专业的涵义,在择业时极其强调所选择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过分强调 “专业对口”,导致对大量工作机会的冷然相对、失之交臂。

1.5 丛众就业心态

从众就业观念是指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没有为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 大学生不良择业观的调整

2.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一是要帮助毕业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带来的必然是就业的“大众化”,要引导毕业生全面认识就业形势,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做到既能做“白领”,也能做“蓝领”、“灰领”。二是要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三是要树立到艰苦地区、到平凡岗位建功立业的思想。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应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四是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择业错位、适应新专业的思想。就业时决不能把“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绝对化,而应扩大知识面、加强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做好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职业的准备。

2.2 客观评价自我,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在择业时,大学生要做出客观的自我评价,包括就读学校的声望、所学专业的社会需要、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等,定位自己能“干什么”,更需要考虑“社会需要我干什么”,不能刻意追求自己有兴趣的工作,而应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3 学校要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首先,要加强对就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就业、择业意识,也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分析当前形势,正确选择自己的工作。其次,规范和完善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增加对就业指导的投入,逐步使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就业指导队伍专家化,为大学生提供具有专业水平的就业指导。第三,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应把就业指导课从大一开始贯穿在校始终,通过就业指导课使大学生认识自己专业及未来职业特点,确定奋斗目标,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然后通过自我分析和自我完善、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调适,培养和发展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另外,就业指导应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的心理、信息、资料准备及择业技巧方面给予指导。通过系统性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良好的就业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

2.4 高校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就业观念和职业定位都在发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与转变。这就要求高校要以人才培养为本,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符合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要求,开设具有专业特点,个性化强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要,使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同经济发展要求相吻合,与就业趋势相吻合。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多让他们在实践中接触社会,锻炼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使毕业生既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具备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还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为社会人才市场打造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2.5 社会和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

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心态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做谦逊的人
还是“看掐架”心态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