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
从2010年开始至今,国内先后有辉隆农资集团、金正大集团、司尔特公司、新都化工集团、辉丰集团、蓝丰生化企业等6家公司成功上市,成为了农化行业资本运行的典范。上市的6家农化行业公司分为三类,一类的三家公司为化肥企业,二类的一家公司为农资连锁企业,三类的两家公司为农药企业。一类的三家化肥企业均为复合肥企业,但6家公司里没有一家是氮肥企业。其原因是,近年来氮肥行业发展能力势头较弱,获利能力较低,使其未能完成上市,而复合肥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作为重要支农行业的农药行业,其市场需求量相对平稳。因此可以看出,在政府支持及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国内农化行业迎来了上市潮流。
进一步分析其原因:1)农化行业的需求近期出现大幅上涨。进入2011年7月份后,农化行业的基本面发生了一些积极地变化。首先是在北半球用肥旺季的9、10月份,备货提前准备,市场需求回暖,市场储备率提升,价格也有所上涨。其次,自6月份实行的7%淡季出口关税政策,以及国内外产品价格差异较大,农化行业获利情况较为理想,市场库存压力大幅下降。2)农化行业前景较好。首先,在全球大面积干旱、洪涝、低温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下,全国农业种植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近年来极端天气同时发生的概率降低,各地灾情有所缓解,农业部表示,随着中央财政在农业上投入的不断增加,对农化产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其次,从农化行业,尤其是农药行业的产量来看,市场对农药的需求也在逐步恢复中,农药的价格也在逐渐上涨。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农化行业景气有望持续提升,行业获利能力也有望提升。
国内农化行业通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纷纷开始改革销售模式,更新经营理念,探索出符合当前市场形势的“经销点+物流”连锁经营模式。这种个性的,可复制连锁的经营模式,在段时间类可以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
例如安徽辉隆农资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销售产品为钾肥、氮肥和复合肥,公司已经形成成熟的、可复制的“加盟店+配送中心”的连锁经营模式,“配送中心直营连锁经营”是此次经营模式的核心。该项目已经覆盖了安徽省内93个县和787个乡镇,通过可复制的连锁经营模式,使销售网点进一步扩展到乡镇乡村,为当地市场的进一步渗透,打下了扎实的市场基础。
再例如金正大公司,在秉持着“营销优先”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开创了属于该公司独特的“经销商+邮政物流”的双营销模式,广泛开展营销驻点和农化服务,提供流动服务。这种以直销为特点的农化服务对于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和建立更好的市场形象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保证市场地位和维护与客户长期合作关系。
笔者所在的四川省乐山市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则采取了“终端利润分成模式”。该模式与全球知名农化企业合作,将农药原药销售给该公司,对方将原料加工成终端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公司与合作方协议分享利润增加部份,提升了公司利润及保障了股东利益最大化。
国内农化产品中的普通肥料利用率较低,而且在农作物的生产期还需要追加,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而且还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长期以来,部分肥料因为加工技术复杂、包膜材料价格偏高而被称为“贵族肥料”且主要用价值较高的非农业领域。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国内部分上市农化业公司加强了技术工艺的改进,对其进行创新型改造,优化生产工艺以及生产设备,使用于相同含量的肥料仅仅比普通肥料高20%左右,但减少30%左右的施用量,且一季作物只需施肥一次。不仅节约了成本,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2012年调查的数据显示,新型肥料在节肥、增产、增效等方面效果相当显著,其作物也都全部实现了增产。以此来看农化行业公司提高技术工艺能够更好的提高获利的能力。近年中国政府采取严苛的环保措施,一大批环保不达标的小企业纷纷关停。笔者所在的公司采用先进的工艺,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母液进行再次提炼,可再次提取增加约6%左右的原粉产量,将以前视为累赘的废物变废为宝。提取后的母液通过专门的废水处理后亦可再次利用,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
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北京宣布完成对瑞士先正达公司的交割,首个金额达到了430亿美元,成为我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到目前为止,中国化工已拥有先正达94.7%的股份。我们可以从这一实例中看出,国内农化上市公司与全球农药龙头合作,不仅可以给公司提供稳定的收益,并且还可以从公司的服务形象、产品质量提升的方面带来质的飞跃,有利于提高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例如,辉丰股份公司与全球大型农药公司拜耳公司、巴斯夫公司、马克西姆公司、以及纽发姆公司的合作,为辉丰股份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目前,辉丰股份已成为上述公司产品的全球唯一的采购基地,公司良好的产品形象成功的开拓了市场,稳定的合作关系,为该公司的出口业务提供了持续的增长能力。
在我国农化行业长期发展的历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包括原料生产、科技开发、加工制造和相应配套的工业体系。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增加,农化产品的种类也日趋多样化。为了契合市场需求,融入到全球的农化产业链中,我国的农化行业根据FAO和WTO的国际标准,迅速提高我国农化产品质量。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农化企业为配套相应的科研设施,自主研发能力较差,很难再短期类研发出新型的农化产品。从我国农业部登记的专利农化产品来看,自主创新的仅有30余个,在国际市场中处于劣势。
由于我国人口的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也日益加大,进而对农作物的病虫防害工作加重,使得我国的农药使用量成上升趋势。根据农业部的统计,12-14年间,单在病虫防害的农药使用量就达30万吨左右,比上一阶段增长了9.2%。但是,我国的农药平均利用率却仅为32%,也就是说,虽然大量使用了农药,但大部分却没用在农作上,而是从土壤中流失,不仅污染了土壤,水环境,还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使土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且在我国现有的农药产品中,含有高毒、高残留的品种居多,尽管限制了量的使用,但一些个别的黑心厂家仍在大量生产违规产品,使农作物害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截至目前,我国已跻身成为世界第一大农化产品生产国。虽是产量最大的国家,但农化行业的集中却较为分散,国内大型的农化行业总体呈现“大行业、小企业”的格局。又因为地域趋势的特点,我国主要的大型农化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该区域内的农化企业发展较为强势,设备也较为完善,产业聚集效果明显。但相对集中的产业模式并不利于周边地区的发展,更是导致了有些较为分散的小企业形成孤立无援的状态,跟不上国内总体的发展水平。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且就目前来看,我国人口增长仍呈上升趋势。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及预测,我国的人口将会在2033年达到15亿左右的巅峰值。而农产品又是满足我国人民生活所需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必然会随之增长,农化行业的发展依然会处于较大的上涨态势。
农化产品的前景仍是乐观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开始与国际接轨,不断有中国制造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化产品也在这波潮流中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为农化行业的盈利和销售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虽然经历了08年金融危机的低谷,但由于我国政府积极的推行相关扶持政策,推动农化企业实现改革,行业利润有所回升。另一方面,由于近期受到国际油价逐步下跌回调的影响,极大的缓和了化工产品的上涨趋势,有利于改善了农化企业的获利能力的增加。
相信对农化行业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方面展现出的态势、优势和不足对其进行评价分析,能够对农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加强获利能力提供好的建议和措施。我国农化公司已经进入了上市的潮流,虽说上市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回报,但风险仍然存在,因此,只有打造属于自己的营销战略,掌握制胜法宝,才能在市场中站立有力地位,更好的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