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霞
山西省运城市散装水泥发展中心 山西运城 044000
为促进我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健康发展,运城市散装水泥发展中心对全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我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据统计,截止2017年6月份,我市取得资质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45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设计生产能力达1150万立方米,混凝土搅拌车498辆,预拌混凝土定额输送能力达4661吨,混凝土泵车102辆,定额输送能力达4661吨,混凝土搅拌站散装水泥专用汽车达520辆,额定量6809吨,散装水泥罐135个,额定量13500吨;建成投产预拌砂浆生产企业4家,年设计产能115万吨,拥有干混砂浆运输车10辆,定额运输能力180吨,干混砂浆移动筒81个,定额储存量2175吨,干混砂浆背罐车8辆,输送能力80吨,我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物流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从企业产品结构和规模上看,我市大部分预拌混凝土企业生产预拌混凝土产品,满足混凝土供应的规模经济要求,但总体上起点不高,设计生产能力不大。从2017年产量数据来看:产量最大的预拌混凝土企业是运城市鑫磊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该公司当年产量达45万立方米,占全市预拌混凝土供应总量的6.7%,产量排名第二、第三的两家公司分别占总量的5%和4.3%,整体上看这些企业在规模上没有多大差异,我市没有出现垄断预拌混凝土市场供给和价格的龙头企业。从企业的资本属性来看,我市预拌混凝土企业既有国有、民营成份,又有股份制、外资企业,呈现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受资源条件影响,我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主要由水泥、集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和剂等组成,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出售的,并采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我市预拌混凝土供应量、使用率逐年提高,普通混凝土在混凝土总量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各种用途的特种混凝土用量得到提升,市场外加剂、碎石、粉煤灰价格呈上涨态势,加大了我市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营运成本。
随着我市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政策由市区进一步向县城和建制镇规划区延伸,市区建筑工地现场搅拌混凝土现象早已绝迹,市区建设工程项目,包括工业、能源、交通、水利、重点工程等项目预拌混凝土使用率达100%,县城建设工程项目预拌混凝土使用率达98%以上,市区、县城和建制镇规划区范围内已全面实现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从我市行业运行实际情况来看,对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设立、企业资质的审批、生产过程的监管不力,常常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行业监督管理体制没有真正理顺。
目前,我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设立,企业区域布局不合理、不科学,导致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发展出现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现象,造成社会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加剧了市场恶性竞争。
我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能严重过剩,市场实际需求量只占企业设计产能的42.7%,导致企业为了抢占市场而低价销售、垫资供货、恶意竞争现象。
我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砂、石、粉煤灰等露天堆放,废水、扬尘、噪音等未得到有效控制,对粉尘、固体废弃物和污水等没有真正做到循环利用,对周围环境污染较重。
由于受种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我市砂浆“禁现”工作难度较大,建筑工地现场搅拌砂浆现象仍很普遍,尽管市政府确规定职能部门,应将建设工程设计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纳入本部门的职责范围依法进行审查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目前,我市第三方混凝土、砂浆运输物流企业发展乏力,尤其是预拌砂浆物流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客观上阻碍了预拌砂浆的推广,更不利于我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推广应用。
针对目前我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采取以下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是建议政府理顺行业监督管理体制。从有利于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发,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理顺行业监督管理体制,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相互扯皮等尴尬现象的发生。
二是制定出台我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准入和规划布点政策。对混凝土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限批新建项目,杜绝产能严重过剩,避免企业布局不科学、不合理,防止今后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盲目上马,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三是促进现代物流运输服务企业发展。采用高效的现代物流和信息化技术,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大力发展和培育第三方散装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现代物流运输服务企业,促进我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快科技创新,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加快设备技术改造,改变落后生产方式,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和水平。
五是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建立质检、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工作制度,加强对全市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和建设工程执法巡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