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淑华 赵凯萍
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壮大发展的丰厚滋养”。在深刻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意义的基础上,为新形势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原则。
自古以来,山西在地理位置上就属于重要支点,在历史进程中,山西各地区陆续形成了关公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等具有地域性质的独特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因地制材施教,不但直接、针对性强,而且本地人民熟悉,更乐于接受历史教育,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山西在革命战争的各个历史时期不仅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鲜活翔实的图片,还留下了许多革命遗物、遗址以及亲自参加过革命历史事件的革命者信息,这些具体可感的史实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体验式教学资源,它丰富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理论内容。
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熟知历史,使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区别于当下,它是比较遥远的,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历史观教育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地域文化既有一定地理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因此,地域文化资源是高校育人的鲜活教材,是新时期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有效载体。地域文化所承载、传导的文化因素符合历史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内容,且蕴藏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为教育主客体所运用,教育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和交流,因而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普遍性和自觉性。”例如,讲述明清历史时,山西晋商文化就是很好的典范。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是通过无数正确理论的指导而实现的,当前大学生对于山西地域文化仅仅处于认知阶段,对于其相关的形成历史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要增加大学生对山西地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强化大学生对这一特色文化的认知。首先,要在课堂上增强理论认知,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从历史进程到历史人物再到历史遗址,环环相扣,适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地将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做到既入脑也入心。其次,要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对山西地域文化的心理认同,即文化认同。一种文化要想深入人心,理论是基础,重点是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长河中,山西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址,在明清历史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乔家大院、晋商文化展馆参观,通过史实和物质载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历史的伟大奥秘。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参与者,一支能力过硬、熟悉和热爱地域文化知识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地域文化发挥历史教育功能的关键,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对大学生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地域文化进教学;高校应开展有关本土地域文化的培训,鼓励教师创新,并与历史遗址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学习计划,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教师应不断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将本土文化与自我教学联系在一起,创新教学方法,主动利用地域文化开展课堂教学,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竞争力的标志之一,它影响着学生的情操、道德、理想、意志、品格等多方面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山西地域文化建设本土高校的校园文化,其形式丰富多样,比如“高校微信公众号”“山西地域文化的微信群或公众号”“地域文化知识有奖竞答”等,将校园文化与山西地域文化紧紧相连,并贯穿历史进程,以增添教学趣味性。另外,要加强对山西地域文化的宣传,通过开展地域文化产品展览、地域文化历史沙龙、相关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还可以借助大众媒体,利用互联网传播山西地域文化,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