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淇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不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两个方面,具体阐述施工技术管理在发展中的问题,并结合原因给出发展策略。
就目前建筑工程企业发展来看,大部分建筑企业缺乏长远的目光,只关注企业眼前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项目建设中,建筑材料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导致建筑材料质量显著下降,甚至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1]在采购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不顾建筑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只看重成本,导致购买的材料缺乏安全性。建筑企业利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并对其进行大量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某些企业只关注经济效益,并没有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从而导致后期的工程建设出现严重弊端。归根结底,这一现象是管理方法没有在建筑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落到实处。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企业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管理方案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且专业水平不足,导致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制约。
在施工的过程中,大部分施工人员很少接受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对施工要求不足,导致施工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这一现象最终导致施工人员的素质没有被落到实处,建筑企业招聘的施工人员往往出身于农村,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施工中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不能规范地施工,还严重威胁着建筑的整体质量。[2]
就目前建筑企业的发展而言,大多数建筑工人在操作过程中缺少对施工规定的了解。没有相关制度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中怠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部分建筑企业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并没有可以参考的相关依据,导致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
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整体的建筑施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使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建筑企业就必须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3]建筑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将行业规律作为出发点,根据工程的实际开展情况,完善管理制度,保证施工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被囊括其中。建筑企业要确保施工管理体系中工作人员对流程有全方位的了解,掌握各个流程,从而推动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建筑企业要将管理制度融入日常工作中,使施工人员可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开展施工作业,提高管理制度的制约作用。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在完善、科学和有效的管理制度上,才可以保证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从而推动建筑企业的发展。
就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来看,现代化已经融入建筑施工当中,我国很多建筑施工都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日常作业中,使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就电子信息技术和建筑企业的合作现状来看,大部分建筑企业只是照猫画虎,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完成相对简单的工序,而未能使其发挥最大价值。虽然在施工活动中,利用电子信息科技可以使其冗杂的工序简单化,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完成施工,未免有点大材小用。建筑企业人员应当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实现全方位的监控,其对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才可以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真正价值,从本质上提高施工效率,帮助企业发展。
建筑企业要开展定期的培训工作,将施工人员组织在一起,提升相关技术水平,加强对安全意识和素质的培训,从而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筑企业不仅要开展教育工作,还要对施工人员的学习情况、技能掌握情况等进行有效考核,使施工人员引起高度重视,满足管理要求。一般情况下,建筑企业也要根据发展的实际制定培训计划,使工程进度、经济效益不受到负面影响,提升技术人员的素质。
工程质量在近年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现象,建筑企业要对其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将相关行业标准落到实处,根据工程的要求,严格把控质量,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施工企业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施工管理层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这一现象,本文通过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人员素质、融入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这4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使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