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咏 张 琦
经济改革的深化,促使事业单位下属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事业单位在释放经济活力的同时,由于管理体制和对下属公司职能定位的不同,事业单位与下属公司的财务工作中的核算与监督内容不同,下属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必然产生诸多问题。
公司的经营以盈利为目的,在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容易忽视经营管理的合理合规性,由此而引发的内部控制风险、成本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税收风险以及人员管理风险等等,均是事业单位管理下属公司面临的问题集中点。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途径。但是,在下属公司的日常经营中,开展内部控制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与物力,花费的成本与取得的效益与公司追逐利润的经营目的相悖,造成了内部控制的程序缺失;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人为因素干扰,知识水平的限制,对制度把握不准,内控的尺度,或者责任心、态度等问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成为事业单位对下属公司管理的主要问题。
成本费用风险的控制在公司的日常经营中成为比较突出与普遍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下属公司负责人往往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错误观念,财务风险意识薄弱;二是成本费用的列支没有计划性,预算执行刚性不够,费用开支随意性大,对于财经制度的执行存在偏差,且涉及的金额数量较大。基于以上普遍存在的两种情况,在面对相关审计和稽查时,容易暴露出事业单位对下属公司管理不善的问题。
从货币资金的角度看,下属公司拥有独立的资金支配权,事业单位未能对其制定相配套的资金管理办法,对大额的资金支付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容易造成资金违规使用或者资产流失。资金流动情况作为稽查审计重点关注的对象,应是重点防控的风险点。
从应收账款的角度看,下属公司未建立相应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对于开出发票未能收回款项的数目未能采取有效的法律保护措施,人员责任不清晰,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下属公司丧失有效的追索权,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极大。
从固定资产管理来看,固定资产的工作主要涉及采购、验收、维护、处置、报废等内容。涉及的风险主要有盲目购置,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成本,资产盘盈不入账,资产闲置不处理,残值不入账,虚增虚减折旧,虚列维修费用,以及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使用人与管理责任人不明晰等问题。
下属公司在开展税收申报与管理的同时,进行税收筹划,既能维护公司良好的纳税信誉,又能为公司带来节税效益。但在实务操作中,由于筹划的方法不当,筹划人员对税收政策法律的敏感度不高,都可能导致税收筹划失败,引发税务风险。事业单位作为公司的上级法人单位,也将成为共同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人员管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用工管理与人员考核。事业单位与下属公司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在招聘、考核等环节均有不同的制度。随着对用工管理权限的下移,下属公司的招聘用工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包括事业单位派驻人员(也称为正式职工)、人事代理人员、劳务派遣人员与非全日制用工这几类,用工形式不同,人员薪酬、福利待遇也不同,还有可能存在多重劳动关系。由于事业单位对下属公司人员的资料统计不全,其统计结果容易产生偏差,发生用工纠纷时,往往会波及事业单位。在人员考核上,事业单位一般只针对下属公司领导层或者中层以上人员进行考核,并不会对公司全体人员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也难以量化,对考核结果的应用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导致事业单位并不能对下属公司的人员管理进行风险控制。由于人员的问题造成下属公司日常管理出现问题的情况也是较为普遍的,应引起高度重视。
针对事业单位下属公司的财务问题,在工作中,可以从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加大指导等方面进行防控。
下属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公司运营管理的主要文件,贯穿其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建立与完善规章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是加强下属公司财务管理的关键。主要的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资金审批管理程序与权限、成本费用报销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会计基础核算办法、会计报表和档案管理等,以及人事薪酬福利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重大事项报告请示制度等等,制度经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后,按章执行。
事业单位应加强下属公司资金的管理,规范其资金运作的操作程序,通过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务风险,以保证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对资金的管理,要遵循安全合规性原则、效益性原则与统一性原则。在日常的使用中,要强化资金的审批程序,对于大额资金的支付要履行必要的联签审批制度。对于重大的投融资项目,要根据资金情况合理选择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投资项目、基本建设和重大支出项目必须经过充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评估论证,谋求最佳效益。下属公司应对各项资金的收支情况做好统筹与安排,增强计划性,集中筹措,合理分配,分级负责,量化考核。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积极开展对下属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发挥好内部审计对下属公司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审计工作具体可依照下属公司报批的相关财务制度,以及中央财经纪律文件,依法依规独立开展。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一是要即时制止,二是要及时反映报告,并形成整改意见,三是要落实整改,既要总结经验,又要回头重点检查,不放过任何死角。
针对下属公司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事业单位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培训,包括宣贯规章制度、规范用工管理等,对于特殊事项,如税收筹划,还应加以跟踪与指导。
事业单位可以安排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联系下属公司财务,汇总与统计各类财务数据。事业单位通过网络化管理,加强对财务软件系统的使用,通过规定科目级次、核算范围、报表格式等,约束与强化下属公司的财务核算基础工作;同时下属公司还应接受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专项检查,按照有关要求,保质保量向上级事业单位报送各类财务报表,并做好解析与说明。
在经营管理方面,需明确下属公司的权、责、利内容,下属公司负责人按授权范围批准和签署合同,独立开展经营活动。
在质量管理方面,下属公司对形成的产品成果质量负责,建立一整套严格的校审制度,以达到提高与保证成果质量的目的。同时,作为事业单位的质量管理部门,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下属公司的产品质量开展检查。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严把招聘环节,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参与下属公司关键性岗位招聘,下属公司各类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学历学位、专业、工作年限等基本信息每个季度都要向事业单位报备。同时,事业单位负责下属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考察、考核和任免。
在绩效考核方面,由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下属公司领导班子开展考核,具体可分为经济指标考核、生产质量指标考核、科技创新发展指标考核、人员管理指标考核等。事业单位应加强考核结果与审计结果的运用,对下属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薪酬待遇、职务升迁、任职时间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其他人员由下属公司负责组织考核,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性和约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