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世界标准化发展历程简介

2018-12-06 17:40赵文斌
航天标准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

赵文斌

(上海海关,上海,200135)

人类由自然进入社会共同生活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了统一规范的语言、文字、工具、货币、技术规范、生产管理等,后来人们将这些称为标准或标准的产物。 《孟子》中载明: “规矩,方圆之至也”,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等。宋代活字印刷术,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标准化原则,成为古代标准化的里程碑。但手工业时代的标准化生产方式领域和范围毕竟有限,18世纪末,机器生产、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兴起,近代工业标准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一种有着明确目标、具有系统组织的社会性活动。一方面,科学技术为标准化提供了系统、定量实验的手段;另一方面,标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稳定和提高了产品、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技术标准成为衡量质量好坏的主要依据。没有先进的标准,没有严格的标准化管理,便没有高质量的生活,也没有现代化和现代社会。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轨道上,标准化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1 标准化发展始于规模化大生产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广游各国。这位 《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还是农业学、园艺学、建筑学、词源学、考古学、数学、密码学、测量学与古生物学等学科的专家,杰斐逊一辈子写下大量书信文稿,约有19000封信。当时还没有发明复写纸,为了留下底稿,他使用一个特殊的复写装置,能够一次得到两份一模一样的书写稿。1784年5月,他出使欧洲期间,对一位叫勒布朗的军械工人进行了访问:这里对滑膛枪的结构作了一项改进,这项改进就是把所有滑膛枪相同部分的零件都做得完全一样,每一只枪的零件都可以用于库房内的任何一支滑膛枪。这里的政府已检验并批准了这个方法,并且为实施这一方法建立了一座大型制造厂,当武器需要修理时,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就最为明显了。杰斐逊在这封信里描述的就是一种标准化生产,尽管当时还没有定义,但工业革命开始不久,标准化生产已经在欧洲开始悄悄萌芽。

1798年5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拨款80万美元购买大炮和轻武器。轧棉机发明者惠特尼获得其中1万枝滑膛枪合同,他受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奥利弗·沃尔科特寄来的 《关于枪械生产的外国小册子》的启发,将一支滑膛枪拆分为许多零部件,设计专门的模子和机器加工,由不同工种的工人熟练而高效地生产各种各样的零件,再让工人将各种零件组装成枪。由于零件尺寸统一、误差极小,因而能够相互替换,并且质量和规格保持稳定。1801年1月18日,惠特尼带着10枝枪到了华盛顿,在杰斐逊总统和其他官员面前,他将这些枪一一拆卸,再将部件堆放在一起,然后蒙上眼睛随机抓取部件重新组装成10枝枪。在场的人惊讶不已,按传统方式生产的枪,由于部件相互之间一定存在差异,不可能混用。

这种 “可替换零件”和 “标准化”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 “使不同武器的相同零件,例如枪机,就像铜版雕刻得到的一系列印图一样相像”。

惠特尼的演示获得了极大认可,他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资金。1801年9月26日,第一批合格的500枝枪顺利交货,质量之好远超过人们的想象。1809年1月,惠特尼完成了全部定额,尽管比合同期限晚了9年,但惠特尼的滑膛枪受到广泛好评,其后15年,陆军军械部的所有轻武器合约都给了他。1812年,他接受了超过15000支滑膛枪的生产合同。而惠特尼在质量追求上又进了一步,开始实施严格的质量检验。工人们把通条摔在枪管上,如果没有发出响亮的声音,就作为废品处理。

可互换的武器零件在军事上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只有极少数熟练军械工人的美国,因为将生产过程分解成许多标准化的操作,建立起比较经济的美国体系。当顺利解决了零件质量统一性的问题之后,标准化生产理念和方式很快在美国制造业内畅行无阻,钟表、金属器具、缝纫机等领域竞相采用,大量的新型加工机械被研发出来,大大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1814年到1818年,惠特尼又发明了铣床,进一步提高了标准化产品的精准度。

因为惠特尼第一个成功地将可替换零件的理念演绎成实用的生产方式,开辟了工厂体制生产的新时代,因而被誉为美国的 “标准化之父”。1900年,惠特尼的名字和事迹被选入美国名人纪念馆。随着机器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生产出来的零部件精度与质量大大提高。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标准化生产方式席卷了全球工业国家,其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证了产品质量,这依然是今天规模化生产的最主要方式。

正当惠特尼紧锣密鼓地赶制剩余枪械之时,大西洋彼岸也没有停息。1808年,J·艾伦·兰塞姆发明了一种铁制犁架,这种犁所采用的结构是标准化的可替换部件,那些容易磨损与损坏的部件可以简易地拆散和替换。1828年之前,这种可互换体系被用于哈伯德旋转齿轮泵的生产。在1851年的万国博览会上,罗宾斯和劳伦斯公司展出了6种美国军用步枪,其加工制造的可互换性引起极大的关注。1853年,英国成立以工程师詹姆斯·内史密斯为主席的皇家轻武器委员会,商讨把分散的车间里加工的原始零部件集中在一起装备。他们决定把美国体系引进到英格兰,派出一些成员访问了美国,重新装备了恩菲尔德皇家轻武器工厂。到1857年,用这些设备每星期可制造1000支来复枪。

2 标准化生产并没有在可替换性前停步

1897年,为了解决工人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机械工人弗雷德里克·泰勒从工作了15年的岗位上辞职。6年后,他发表了现代管理的开篇之作 《科学管理原理》,阐述标准化方法是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标准化方法制定 “标准时间”和 “作业规范”,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标准化管理,提高生产率,创立科学管理理论。

1912年,亨利·福特对发明的T型车 (当时福特车的一种型号)并不满意,希望能够有一种生产方式进一步降低价格和提升质量。试验先从汽车底盘安装开始,经过一次次调整,当绞盘通过钢索拉动汽车底盘运行时,装配线旁边的工人有序地给底盘安装上螺栓、螺帽,一个汽车底盘上的装配时间从原来的18小时28分钟缩短到1小时33分钟。当它被引进到发电机装配后,时间从20分钟缩短到了5分钟。在流水线上,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组织统一起来,在精准控制下生产出的所有零件配合无间,标准化、流水线和科学管理融为一体的现代大规模高质量生产就此开始。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带来价格下降,福特汽车开始以其低廉的价格,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一战前,买辆车要消耗一个工人2年的工资,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则仅需3个月的薪水。1925年,该车整车装配的7882道工序都在新建的流水线上完成,每10分钟就生产一辆车,而在十几年前,生产一辆车则要花14个小时。亨利·福特因为连续生产流水线,获得了名声和大量财产。而美国正是依靠这样的发明而实现腾飞,这给全世界都上了生动的一课,标准化有着足以改变一个国家财富的力量。1927年,时任美国商务部长、后当选总统的胡佛为此感慨道: “标准化对工业化极端重要”。

标准化生产随后逐步扩大到技术、经济、贸易、服务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涵盖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二战结束以后,1600万美国士兵返回国内,再加上战后 “婴儿潮”,住房的大量需求突然爆发,房荒成为美国的最大社会问题。1947年5月7日,莱维特公司在纽约郊区的长岛购买了4000英亩土地,宣布要在这里建造2000套住房。为了加快建设的进度、降低建设成本,莱维特父子将房屋设计成标准间,直接从厂商手中购买完全标准化的建筑材料,运到工地以后,再由工人分工协作,完成整个装配过程,平均一天盖成23栋房子,大大提高了建造速度,而房子的售价不到1万美金。当年,莱维特公司就完成了2000套住房的建设计划,创下了当时美国建房速度的最高纪录。莱维顿通过标准化手段把住宅建造带入了工业化阶段,为此,1950年的 《时代周刊》把莱维特镇作为封面故事,称莱维特 “对一个极其古老的传统行业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现代化变革”,这种变革也就是建筑行业的标准化生产。此后,莱维特父子从纽约转战宾夕法尼亚州。这种生产方式也被其他人效仿,加速了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到1970年,美国的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市区人口。

标准化具有显著保障质量安全的作用。1921年美国飞行事故万时率为46.8,1922年为50.6。之后美军实行飞行和保障工作标准化,推动事故率下降,1960年事故万时率下降到0.58,1970年为0.3,1983年达0.198,20世纪90年代后一直保持在0.2以下。在生产和管理高度现代化、专业化、综合化过程中,一项产品或工程、过程和服务,往往涉及几十个行业和几万个组织及许多门的科学技术,标准化成为各行业各学科的纽带,更加不可或缺。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标准化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3 国家力量推动标准化的发展

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举行,波尔多葡萄酒商会筹办了一个展览会。商会请葡萄酒批发商的经纪人工会根据葡萄品种、气候、土壤、湿度、葡萄园管理和酿酒技术,将60个酒庄分为5级:1个超一级,5个一级,12个二级,14个三级,11个四级和17个五级。超一级酒庄为吕萨吕斯酒堡,一级酒庄为拉菲、拉图、玛歌、红颜容、木桐。评级制度极大地推动葡萄酒生产的发展。1935年,法国又制定颁布葡萄酒质量分级体系,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等级为AOC(法定产区),其次分别为VDQS(优良地区餐酒)、VDP(地区餐酒)和VDT(日常餐酒)。AOC表示该葡萄酒只能采用指定产区内种植的葡萄酿制,绝对不可以和其它产区的葡萄汁勾兑。发展至今,法国已形成一套严格、完善的葡萄酒分级和品质管理体系,即使日常餐酒也要执行欧洲标准。法国实施了严格的产地认证,由产地命名监督机构负责,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

标准化在工业领域更加广泛,尤其随着生产能力、运输业、市场贸易等迅猛发展,意味着交换范围日益扩大,分工越来越细,很少有企业能够独自构建完整的生产链,这就需要材料、零件和产品等的互换性从企业内部扩大到外部,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标准化。

螺纹质量至关重要,小到水龙头因螺丝松动而漏水,大到飞机因螺丝断裂而起火,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螺纹又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业必需品,可以说无处不在,有人甚至认为按照应用领域来看,其为人类的第一大发明。1550年前后,欧洲就出现作为扣件的金属螺帽和螺栓。1797年,“车床之父”亨利·莫兹利发明全金属制造的精密螺丝车床。次年,威尔金逊在美国制成一种螺帽和螺栓制造机。螺丝钉作为固定用件,日益普及。

但螺纹的尺寸、形状等因工厂不同而不同,完全没有统一的规格。惠特沃斯大量地收集了经常使用的螺纹,并测量了尺寸、形状,设计了被称为“惠氏螺纹”的统一制式螺纹,并于1841年刊登在英国土木学会杂志上,建议全部的机床生产业者都采用统一尺寸的标准螺纹。此建议很快被英国和欧洲部分国家采用。1904年,英国颁布BS84“螺纹型式标准”。1902年,英国纽瓦尔公司制定了公差和配合方面的公司标准——“极限表”,这是最早出现的公差制,1906年英国颁布了国家公差标准BS27。其后英国人提出统一螺钉和螺母的型式和尺寸,为进一步实现产品的互换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他各国也开始统一螺纹标准。1864年,美国人威利·赛特斯参照惠氏螺纹标准体系,制定了美国国家螺纹 (N),在受美国工业影响的地区和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两者相比,直径与螺距系列和公差方面很相近,但牙型不同,惠氏螺纹牙型角为55°,削平高度为H/6,美国国家螺纹牙型角为60°,削平高度为H/8。19世纪末,以法国为首的欧洲五国把美国国家螺纹的米制化,形成了米制螺纹标准 (M),两者在螺纹牙型方面保持一致。

1900年,英国钢铁贸易联盟大会召开,斯科尔顿关于在钢梁生产中对规格和图纸实行系列化、标准化的建议深深打动了工程师约翰·沃尔夫·巴里爵士。1901年4月26日,在巴里爵士倡议和协调运作下,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机械工程师学会、造船工程师学会与钢铁协会召开会议,联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机构——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以规范英国标准。次年,电气工教师学会加入该委员会,又设立标准化总委员会及一系列专门委员会,英国政府开始给予财政支持。

1903年3月,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 《轧钢断面》,产品规范第一次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出现。该标准将结构钢截面尺寸规格由175个减至113个,将钢轨规格由75个减至5个,英国每年为此节约100万英镑。到1914年,英国钢铁标准被英国海军部、劳氏船级社、印度铁路广泛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制定了大量材料和军需标准,其中包括一批飞机材料标准,这让时任英国军需大臣斯顿·丘吉尔十分感慨: “对飞机材料进行如此深刻的标准化,说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即它们不仅在战争年代,而且在战争结束之后,都应当予以重视”。

1931年,英国政府给工程标准委员会颁发皇家宪章,更名为英国标准化协会 (BSI)。皇家宪章是英国政府对某些自愿性、公益性组织予以特殊承认并赋予特殊地位的一种古老方法。时至今日,BSI管理着24万个英国标准、2500个专业标准委员会,参加标准委员会的成员达23万多名。BSI还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欧洲电信标准学会创始成员之一,共有245个国际和欧洲标准组织秘书处设在BSI,名副其实地成为英国通往国际标准和欧洲标准的主要通道。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1916年,荷兰工业与贸易协会及皇家工程师协会共同成立荷兰标准化总委员会,1959年更名为荷兰标准化协会。从1916年到1926年,德国、美国、瑞士、法国、瑞典、日本等2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1917年5月18日,德国工程师协会决定成立通用机械制造标准委员会,其任务是制定相关规则。同年12月22日,改组为德国工业标准委员会(NDI)。1918年3月,NDI制定发布了第一个德国工业标准——《锥形销》。由于该委员会的标准化活动早已超越工业领域,1926年11月6日改名为德国标准委员会 (DNA)。当二战硝烟散尽,尽管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但德国标准委员会并未解散,依然由双方代表组成,在全德境内开展工作,直至1968年民主德国退出。1975年5月21日,DNA改名为德国标准化学会 (DIN)。

1918年10月19日,美国材料试验协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矿业与冶金工程师协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和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在美国商务部、陆军部和海军部这3个政府机构的参与下,共同发起成立了美国工程标准委员会。1928年改组为美国标准协会。1966年8月又改组为美利坚合众国标准学会,1969年10月6日改为美国标准学会 (ANSI),总部设在纽约。今天,有250多个专业学会、协会、消费者组织以及1000多个公司参与该组织活动。

1921年4月,日本成立工业品规格统一调查会,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和发布日本国家标准。1922年10月9日,第一个日本标准《金属材料抗拉试样》发布。1946年2月改组成立工业标准调查会。1949年7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 《工业标准化法》,根据该法设立日本工业标准委员会(JISC),总部设在首都东京。1950年颁布 《日本农产品标准化和正确标签法》,其后成立日本农业和林产品标准委员会 (JASC)。日本工业标准委员会和农林产品标准委员会成为日本政府主管标准化机构,负责管理工作,具体事务由民间团体组织开展,其中最重要的团体为日本标准化协会。

1926年,根据民法,法国成立标准化工作的民间组织——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总部设在巴黎。1930年,法国在工商部内成立了标准化高级委员会 (CSN),替代了原标准化常设委员会。1941年5月24日,法国政府颁布了 《法国标准化法》,确认AFNOR为全国标准化主管机构,在政府标准化管理机构——标准化专署领导下,组织和协调全国标准化工作,代表法国参加国际和区域性标准化机构的活动。AFNOR总会长同时是CSN主席,标准化专署设在贸易与工业部内,由一名专员和若干名工作人员组成,专员同时又是政府派驻AFNOR的全权代表。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现有100多个国家成立了标准化组织。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非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有限主导和非政府操作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不管什么模式,标准化组织都是世界各国不可或缺的组织。

4 标准化世界通行

当生产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时,全球分工、国际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协调、大统一,于是各类世界和地区性标准化组织应运而生。标准化活动由企业行为步入国家管理,进而成为全球的事业,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

1920年一战刚刚结束,美、英、加等7国在伦敦召开联席会议,达成定期交换标准的协议,拉开了世界标准化合作的序幕。1926年,7国在美国纽约召开了第三次代表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 (ISA),ISA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各国标准交换情报,活动范围从机电行业扩展到各行各业。其后,ISA以公报的形式发布了有关制图、公差配合、优先系数等32个标准,这些标准被各成员国普遍采用。

二战的炮火使ISA于1942年最终解体。此时,美国大量援助欧洲盟国装备、军需品,由于互换性差、规格不统一,致使部分援助装备无法使用。为此,军需部门再度强调标准化,制定了一批军工新标准,美国声学协会制定了军用标准制定程序。二战结束前的1944年,美、英、中等18国发起组织联合国标准协调委员会 (UNSCC),继续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工作。

二战结束后,各个国家开始恢复重建,越来越认识到标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纷纷加大对标准化的投入力度,标准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国际联系与合作更加广泛。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 《联合国宪章》签订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同时,联合国标准协调委员会在纽约召开全体会员大会,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永久性的国际标准组织。1947年2月2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宣告正式成立,其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利于国际物资交流和互助,并扩大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标准终于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开始构筑和统一世界规则。从此,标准化从单纯为提高生产效率,变成了改进质量的科学手段,人类每一次技术革新就会转化为标准的提升,每一次标准化活动的开展就意味着更大范围内的质量提升。1969年ISO理事会决议,每年的10月14日为国际标准日。

1947年,ISO成立了第一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螺纹委员会,1948年,颁布了统一螺纹标准。统一螺纹主要依据美国国家螺纹标准而制定,其代号 “UN”中 “U”表示 “统一”, “N”来源于美国国家螺纹代号,之后螺纹标准又多次不断修改并不断完善。从此螺纹标准化真正进入到国际化时代。

今天,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机构,有162个成员国,总部设在日内瓦,有5大秘书处,分别在英国标准化协会、美国ANSI、日本JISC、德国DIN和法国AFNOR。ISO发布了2万多项国际标准,各国对ISO标准的贡献也成为质量实力重要标志,德国DIN贡献率为19%,居世界第一位;英国BSI贡献率为17%,居第二位;美国ANSI贡献率为15%,居第三位。

19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 “电气时代”。从1887年到1900年,一共召开了6次国际电工会议,每次专家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电工标准化机构,以解决用电安全和电工产品标准化问题。1906年6月,13个国家的代表集会伦敦,起草了IEC章程和议事规则,正式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其宗旨是促进电气、电子工程领域中标准化及有关问题的国际合作,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到目前为止,IEC仍然是电器、机械加工、制造的主要国际性标准化组织,每年要在世界各地召开100多次国际标准会议,近10万名专家参与IEC的标准制修订工作。1947年,ISO成立后,IEC曾作为一个电工部门并入国际标准化组织,1976年又分立出来。但这没有影响两个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他们使用共同的技术工作导则,遵循共同的工作程序。今天,85%的国际标准是由ISO和IEC制定的,剩下的15%由其他国际标准机构制定。

为了顺利实现国际电报通信,1865年5月17日,法、德、俄等20个国家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国际电报联盟。1932年,7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马德里决议将其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 (ITU)。1947年在美国大西洋城召开国际电信联盟会议,经联合国同意,ITU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由瑞士伯尔尼迁至日内瓦。1972年12月,ITU在日内瓦召开了全体代表大会,通过了国际电信联盟的改革方案,由三大部门承担其实质性工作,其中之一为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部门,主要职责是完成国际电信联盟有关电信标准化的目标、使全世界的电信实现标准化。

为了加强区域标准的协调,各地区也纷纷建立多种多样的标准化组织。1947年,泛美技术标准委员会成立。1967年,阿拉伯标准化与计量组织在开罗成立。1977年1月,非洲地区标准化组织在加纳首都阿克拉成立。1961年3月23日,法、英、意、德等13个国家在巴黎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CEN),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标准化协作,制定本地区需要的欧洲标准和协调文件。1976年,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成立,旨在协调各国电工标准,消除贸易中的技术壁垒。CEN和CENELEC是欧洲的两大标准化组织。德国对欧洲标准的贡献率为28%,法国为22%,英国为21%。

5 标准——技术性贸易壁垒

各国质量水平不同,标准也不同,进入他国的商品必须符合他国的标准,这就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贸易便利;另一方面容易被用来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1986年,中国在美国陶瓷市场的占有份额忽然下降到了日本同类产品的1/10,因为这一年,美国颁布了铅金属的含量标准,中国的陶瓷产品铅含量严重超标。1994年,日本对进口大米设置的农药残留标准共有56项,在短短4年时间里,就增加到了104项。欧盟指令是由欧盟标准化组织特别是技术管理机构提出的、由欧盟通过的技术法规,对健康、安全、环境、贸易、产业等问题设立非常严格的具体条款、规范和标准,对进口产品形成技术壁垒。

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 (WTO)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同时,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协议)新规实施,规定WTO成员制定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技术法规时,应该使用ISO等国际组织认定的国际标准。协议的初衷是为了消除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但实际上事与愿违,TBT却变成了技术强国手中经常使用的真正的壁垒,反而使贸易中的条件变得更加苛刻。

人类进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球化运动,世界规则又一次改变,新规则推动人类文明更高、更快、更强,也引发了新冲突,标准的世界大战被彻底点燃。目前,在全世界大约2.6万项国际标准中,90%以上都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1%。

6 争夺标准制定话语权

20世纪90年代以后,技术标准在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地位和竞争优势日益明显,在新技术革命和以WTO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推动下,标准的国际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国都积极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采用国际标准成为普遍的现象。同时,各国开始制定和实施标准化战略,以健康、安全、环境、贸易、产业为战略重点,以标准体系为支撑,不断推出各类标准、技术报告、技术规范、公共适用规范等,世界范围内对标准的争夺更加剧烈。

2000年9月7日发布的 《美国国家标准战略》,是美国在技术标准领域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5年后,进行了修订,发布了 《美国标准战略》,分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制定了10项远期目标和12项近期目标。其宗旨是为了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以价值观的统一性和技术标准的统一性为根基,有效地保护国内市场,最终实现美国标准的全球化。标准不仅是占领国内市场的标志,而且也是抢占国外市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是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的载体。其核心就是如何协同众多的民间标准化机构,强化政府对民间机构的影响力;保证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以一种声音代表美国,抗衡欧盟25国对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超强影响力,主导国际标准化活动,确保美国的战略利益。

日本,一个经济和技术强国,学习能力一流,二次创新能力一流,但不是标准强国,特别是在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影响力方面,与欧美相比差距不小。2000年5月,日本发布了 《21世纪委员会报告》,该报告要求JISC的电子、信息等27个分专业委员会开展专题研究,在了解本专业领域标准化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分别起草分专业标准化战略。2001年9月,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提出日本标准化战略,共有3大目标和12项措施,其核心是强调对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控制权;强调技术标准和科技研发的协调发展;确保标准的市场适应性。

英国政府在标准和标准化方面一刻也没放松,正如 《英国10年科学与创新投入框架文件》指出的那样:围绕英国总体科技战略 (要使英国成为全球经济的关键知识枢纽,同时成为将知识转换成新产品和服务的世界领先者)的要求,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标准,在实现这个总体战略过程中必将起到重要作用。2003年1月,英国工商部、英国标准化协会和英国工业联盟同完成了 《英国国家标准化战略》,成为英国未来标准化行动的指南。

德国标准化协会所制定的标准80%以上上升为欧洲和国际标准,德国承担的ISO/IEC秘书处数量达165个,居世界第一。标准化为德国带来160亿欧元的直接经济利益,约占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标准化对年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为2.7%,是专利对经济贡献率的9倍。为继续保持技术和经济的领先地位,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统一市场带来的挑战,2005年1月,DIN正式发布了德国标准化战略,制定了五大目标和23项具体措施。其核心是强调充分利用欧洲标准可以直接上升为国际标准的法定渠道,借助标准化迅速将创新产品推广到国际市场;加强政府和企业决策者的标准化意识,培育并保持全社会标准文化建设,确保标准化深入人心;强调巩固并优化现有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提高技术创新的市场化效率,并通过推广欧洲标准化模式,继续保持德国工业的世界领先地位。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制造业为跨国公司所控制,国内市场小,经济以出口为主,因此其标准化政策一直以直接采用国际标准为出发点。1997年新加坡启动了以实施标准提高生产力的计划。2001年10月,新加坡标准化战略发布,强调继续直接采纳国际标准的政策,通过标准化便利贸易、提高新加坡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显示度,并在新加坡的战略优势领域支持本土企业制定国际标准,保护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保护新加坡的产业优势和国际地位。

7 近现代世界标准化的特征

近代世界标准化因工业化、规模化生产而诞生,并随之而不断发展,近现代标准化的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对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近现代标准化除了具有抽象性、技术性、经济性、连续性、约束性、政策性、系统性等之外,其发展还呈现以下特征。

a)运用的自觉性。古代标准化常常是人类在不自觉中发现,逐步约定俗成被继承下来,而近现代标准化多为人类为了解决指向性明确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发明、主动运用,人类不断将科技发明转化为标准,并施以严格的约束力,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b)领域的广泛性。标准化不仅局限于生产领域,而且广泛覆盖于经济领域,进而延伸至社会、文化、军事、政治、网络等领域,可以说,标准化无所不在,其有力地支撑着整个世界的运行。未来,基础性标准和综合性标准将相互作用、同步发展。

c)地域的国际性。近代标准化从产品扩大到管理,从工厂扩大到行业,从国家扩大到国际,全球合作越来越紧密。标准在成为沟通世界桥梁的同时,也有成为影响贸易流动壁垒的趋势,成为技术发达国家垄断市场的工具。桥梁和壁垒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如何防止负面影响、发挥积极影响,核心在于加强国际协调。

猜你喜欢
标准化标准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标准化设计与应用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普惠型托育机构标准化家具设计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政治标准是发展党员的首要标准
标准化简述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