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宇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 530004)
当今社会形势不断变化,传统思想与新思潮、新观念之间不断地碰撞、融合,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出现了新情况与新问题。
1.责任意识淡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渐渐失去了以往那种强大的向心力,部分人在金钱和权利的面前,抛弃责任、义务。在校园中,一些大学生受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讲求利益至上,社会责任感日渐淡薄,人生目标也变得茫然不知,一些大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学业、工作、成功、失败、批评与赞扬都毫不在乎,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行动中总是伴随着冷漠、空虚、萎靡,整天无精打采,遇事都采取冷漠、不作为的避世态度。对他人、对社会都用阴暗的视角去观察,把社会中发生的一切都当成宫廷剧,似乎每个人都在争名夺利,从而产生了逃避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甚至会走上轻生的道路。
2.人生价值偏离。20世纪末,西方资本在中国迅速扩张,随着资本进来的还有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下,当代大学生的心态也发生了某些改变,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追随并且认同品质,依次为经济利益、平等自由、独立、自强不息、敬业、注重学识、遵纪守法。而传统文化中的忠诚老实、节俭、服从等品质均不在大学生认可的流行品质之中[1]。他们不屈于社会权威,反对传统教育中的封建家长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在新时期正面临着崩塌与撕裂。另外,他们往往会关注某一时的得失或某一刻的享受,而忽视了自己人生目标,具体表现在:首先,现实中偏个人、轻集体。现今,某些大学生对个人利益过分看重,他们在如何获得奖学金、困难补助,如何在评先评优、入党方面占到优势等方面表现得非常积极,却很少关心身边那些处于困难中的同学、看轻集体荣誉,且对班级内部事务不管不顾。其次,重物质、轻精神。部分青年大学生尤其是某一小撮女生受到一些媚俗影视内容的影响,过分地追求物质生活,却忽视了自己的内在涵养,甚至抛弃了自己的尊严。再次,重索取、轻奉献。当代大学生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过分强调权利与所得,而忽视了责任与奉献,他们只讲付出,不讲回报,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以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作为重要参考条件,把工作的付出和酬劳的获取画等号。当学生干部,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就业;获得奖学金,只认为是自己努力应得的。他们只懂向社会和集体索取他们想要的,而对于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则置若罔闻。
3.认知缺失,行为失当。由于受到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上背离了社会主流方向。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园生活中。普遍存在破坏校园财产、随意乱涂乱画、浪费食物及水电资源等缺乏文明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乱丢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对人恶语相向行为随处可见。而在面对他人不文明的行为时一些学生表现出来的冷漠,更是纵容了这些不良行为的发展。二是学术行为失当。有的大学生就是来混学历的,他们把考试及格奉为真理,把珍贵的大学时间用来吃喝享乐;考试舞弊、论文抄袭等现象也是层出不穷,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三是就业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只看到用人单位能给他什么,对于工资水平较低以及环境条件艰苦的工作嗤之以鼻,甚至有人以制造假证书或编造成绩单来获得用人单位的关注。四是网络行为失范。在当今高校中有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游离在虚拟世界中,导致自身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下降。五是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折能力较低。现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着竞争,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有的青年大学生不能正视人生的困境,造成自杀和恶意伤人事件屡次发生。
1.社会环境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不同的自我实现方式,唤醒了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新时期中国迸发出的巨大活力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思想、最有文化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年龄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深度,由于缺乏对具体事件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易受到外来思潮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另外,某些社会上的大众媒体不加考究地发表署名文章,进行媚俗化的宣传,也会降低大学生对高尚与低俗的辨别力,变得精神混乱,甚至道德败坏。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网络能够提供方便、及时的信息,使大学生能快速地了解世界态势与行业动态,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职业技能的提高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催生了大学生的开放与竞争意识。但另一方面,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无处不在,网络的开放性以及网络信息的不可控制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好与坏、虚假与真实这些完全相反的概念充斥在网络世界里,而对正处于人格成熟过程中的大学生而言,往往容易使其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传统社会中存在的社会规范,如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等对人们的约束力,在网络社会中都消失殆尽。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不用在乎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没有人知道你是谁,而恰恰是网络的虚拟性提供给了他们释放负能量的平台,导致了网络上恶言遍地,到处充斥着语言暴力。此外,窃取他人账号密码、传播淫秽色情内容、侵犯他人隐私等不良行为也常见于新闻里,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与毒化着社会文化氛围,它是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迷失所造成的结果,也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冲突与矛盾的具体表现。
2.学校因素。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它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它影响和塑造着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调节学生行为,促使他们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然而,当今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对学习的不重视,对奢靡生活的过分崇拜,甚至出现酗酒、乱性等这些有失学生身份的行为,跟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有些高校只重视学习成绩提高与专业知识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心智的教育与品格的培育,对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公德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象征性地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课,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及师资力量的缺乏均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致使人文素质教育黯然失色。此外,有些高校对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它们一般只注重校园面子工程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2]。这根本上已经偏离了教育最初的目的,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也会造成不良影响。高校应把“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高品位的大学文化生态环境有着隐性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卓越的功效,它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能让学校不断培养出既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又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学生。
3.家庭环境因素。在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个家庭是否具有完整家庭的结构,是否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否具有良好邻里关系都会对孩子以后的道德人格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一个家庭出现父母离异或家庭人际关系不和等问题时,势必会使孩子以后形成冷漠、孤僻、自卑、忧郁和仇视的个性心理。父母教育方式同样是这样,在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的无限溺爱与放任,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依赖、任性,甚至懒惰等个性心理。许多父母忘记了正确爱孩子与教育孩子的方式,其实爱就是要多鼓励、多赏识,而不是百依百顺,放任自由,更不是居高临下,厉严厉色。好的父母在平时生活中积极乐观、勤勉敬业,这样孩子也会变得热情开朗、热爱学习。反之,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散漫懒惰,只顾享乐,孩子往往缺乏奋斗精神,价值观变得世俗而功利。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孩子道德人格培养与形成的过程中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