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璐瑶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作为最能体现铜陵市特色的铜产业,铜陵市以我国铜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为经济支柱,对铜加工一系列过程——选矿、采矿和冶炼方法掌握熟练,对更深层次的加工铜、拆解铜、进行铜贸易也形成了产业链。现有的产业链为发展铜基新材料产业奠定了基础,使得铜陵具有生产、研发铜基新材料的能力。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铜陵市发展铜基新材料产业链的规划,这标志着发展铜基新材料成为国家新产业项目重点支持对象。国家重点支持明显推动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为铜陵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追求从工业可持续发展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发展方式,使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多占地等“四高一多”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铜陵因铜立市,以铜兴市,铜陵市沿用的传统工业强物质化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铜陵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传统铜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背景下,重新对铜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发展新兴铜材料尤为重要。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下,铜基新材料应运而生。
第二,铜基新材料发展概述。目前,发展中国家的铜材生产规模逐渐超过发达国家,因此世界铜基材料的生产布局也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专业化国际跨国公司,如OLIN、KME、WIELAND等,控制着世界铜材生产的核心技术,在高性能、高精度、高稳定性等原始技术方面的掌控尤为显著,因此专业化国际跨国公司拥有的创新能力强大。与之相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铜加工技术还处于再创新阶段,发展中国家拥有的铜加工技术创新能力非常薄弱。据统计,我国仅有250种合金、3 000多个品种的铜制品属于国际标准。而世界范围内,已有700多种合金、5 000多个品种的铜制品纳入国际标准。相对国外先进铜加工企业,国内铜加工技术落后的原因在于我国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知识薄弱。
造成铜加工材料品种少、铜产品仿制多,满足不了国际标准要求的原因有:一是国内很多企业在研发新材料、新合金、新工艺加工方面的投入资金较少;二是由于产业所需技术更新比较快,投入研究开发的成本不够,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弱;三是铜材料加工时间长,使得铜半成品转化为成品过程迟缓。
近年来,作为全球电解铜第一大生产与消费国的中国,市场所需的铜产品供不应求,造成铜材料的过度开采。据统计,在地壳中铜的含量约约为0.01%,在个别铜矿床中含量才可达到3%~5%。中国的铜资源自给率已不足30%,随着铜行业的需求不断加大,使得自给率不足呈现扩大之势。我国不仅铜资源极其匮乏,铜矿资源利用率也较低,尚有43%的铜储量暂时难以被利用,因此中国已经为世界第一大铜进口国。资料显示,铜陵有色公司每年自产铜精矿(含铜)量仅约5万吨,而需要的铜精矿(含铜)约65万吨,因此电解铜原料的90%以上依赖进口和国际采购。
1.优越的区域位置。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水运条件得天独厚,是长江中下游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铜陵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支柱城市。近年来,为了改进铜产业传统发展模式,加快创新铜加工技术改革的步伐,推动建设“世界铜都”的进程,铜陵市积极建设产业发展所需的条件。随着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完善,铜产业建设平台的速度加快,有力地推动了铜基新材料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平稳进行。
2.产业规模完善。随着铜产业生产装备的不断完善和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铜陵市现有的矿山装备处于国际一流。铜冶炼技术水平目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主要的采选、冶炼、深加工等方面的工艺技术也属于国内先进水平。在采选方面,作为国内最大的千米深井坑采矿山的铜陵有色公司,拥有的铜材料采取冶炼水平已处于领先水平。在冶炼方面,自从2015年以来铜陵有色开展“双闪”项目以来,铜陵有色精炼铜和铜加工产量达到了120万吨,双双突破了百万吨的大关。在深加工方面,安徽省内规模最大的铜产业企业铜陵有色,成为省内首个达到千亿水平的企业,对于铜材料的深加工方面,也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加工技术。
3.铜产业转型发展成为铜陵市发展的方向。我国铜基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加工技术不及国外,导致有些铜基材料生产速度较慢或者不能生产。根据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新材料的相关政策出台和近年来铜基新材料供不应求的现状,铜陵市结合自身具有发展铜产业的优势,确定了铜基新材料作为铜产业战略转型的发展方向。铜基新材料改变传统铜产业生产污染重,耗量大等缺点,对于推进铜陵市节能环保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测算,随着铜基新材料的快速发展,作为资源型城市的铜陵,现在的铜产业占比由90%下降到55%,明显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业结构的变化。
4.铜基新材料的优异性能。与传统铜材料相比,铜基材料克服了锻造温度范围较窄、强度低、不宜作为结构材料加工使用等缺点。铜基新材料优良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性能,使其在能源电力、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被广泛应用,铜基新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开发新市场的潜力。因此,深入加深铜基新材料的研发,不仅满足了铜陵市改变“矿山能力小、冶炼能力大、高精尖加工产能不足,上下游产业耦合不强”的发展目标,而且能加快铜陵市改变铜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进程。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对铜陵市改变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政府政策未能及时实施。为了推进铜产业发展,安徽省推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但并未达成相应的效果。2008年草拟的《安徽省铜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最终未能出台实施,2009年颁发的《关于促进铜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未能及时兑现,2011年颁布的《关于促进铜基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未能及时落实到位。安徽省政府虽然出台了优先发展省内铜矿资源的政策,但由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有效的政策都未能真正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2.政府经济支持不足。政府出台铜基地建设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因为缺乏充裕的经济支持,所以铜产业发展没有有效的效果。铜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一是铜原料的匮乏,需要的铜原料要向外地购买,增加了铜原料的采购运输成本;二是财政政策支持不足,使得铜产品技术创新进程缓慢;三是由于产品在加工过程消耗时间过长,使得铜产品增值速率减慢。
3.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铜陵因铜立市,以铜兴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铜陵市大力发展铜产业,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出现了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等问题。一是虽然政府采取相应措施,但由于铜陵市传统工业强物质化依旧存在,使得环境治理效果不明显。二是政府缺乏一定的管理机制,对政策实施监督不到位,导致专项资金利用不充分,传统铜产业转型发展缓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1.企业专业人才缺乏,产品研发缓慢。铜基地大部分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的偏少,单个企业对自主研发投入较多,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研发知识,使得研发成本急剧增长,企业研发创新动力不足。高端技术人才不足使得产品研发质量不过关情况急速加剧,铜陵市缺乏大型公共研发平台,行业产生了恶性竞争现象,铜基地整体发展在产品创新环节停滞不前。发展铜基新材料需要创新型人才,虽然铜陵传统的采选炼技术人员储备较多,但因为区域问题的限制,熟悉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很少往铜陵市发展,导致掌握铜基新材料加工技术的高级人员缺乏。目前,创新型人才缺失和技术质量不过关都限制了铜陵铜基新材料研发的发展。
2.铜基地产业链不完整。一是现有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都比较单薄,铜陵市仅有个别企业加工生产出电解铜箔、覆铜板完整产品。由于铜资源含量匮乏、新技术缺乏创新等各种因素制约,部分企业生产线满足不了产能需要。二是本该依托铜文化优势发展铜基材料的铜陵市,由于重视工业建设,轻视文化发展,铜文化产品未能蓬勃发展起来。三是由于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的匮乏,铜新产品研发技术发展受到限制,产品结构发展不平衡。
3.铜基地平台建设设施不足。一是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其他如综合保税区、铜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缓慢,没有无实质性进展,同时综合运营成本的平台平台铜交易中心、铜拆解业尚未形成规模;二是虽然铜陵市已经提出进口废七类“圈区管理”方案,但进口废七类转关建设仍在筹备中,进度十分缓慢;三是铜陵市大型研发平台的缺乏,使得人才缺少与外界新技术交流的平台,这是制约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又一因素。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作为循环经济“双试点”的城市之一,铜陵市可以以此为契机,制定铜产业转型发展规划。在政府规划、投资、产业和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下,对铜产业战略转型提出针对性建议:首先,铜陵市应在政府规划引导下,进一步细分铜产业的产业布局,完善铜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形成铜基新材料发展的新格局。其次,为加强管理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政府部门应当成立专门的铜产业发展小组,进一步加强对铜陵市铜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最后,为吸收充足的资金保障铜产业发展长久进行,带动其他外来发展基金对铜陵市的大量投入,铜陵市应当在国家财政扶持下,因势利导地建立健全基金投资制度。
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应加快制订关于完善铜产业规模、研发平台建设等资金的具体实施计划,将资金做到专项专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积极参加国家相关项目申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争取更大份额的资金支持。一是塑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树立大招商、大开放的意识,各级各部门应该提高意识,全面把握招商引资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问题,加大获取更大的资金支持。二是引进国际优势企业落户,重视引进企业质量,着力引进产业层次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争取获得国际企业先进技术和庞大资金的支持。三是围绕铜产业加工产业链条,创建特色园区实施“产业”招商,延伸发展招商引资进程,把企业推进招商引资阵地前沿。四是利用企业闲置资源开展集约招商,利用企业现有生产装备和冶炼技术加工铜材料,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资金浪费起到开源节流的作用。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企业应该加大高校合作力度,为培养专业人才做准备。通过举办与高校院所合作交流会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地方与企业及高校所的合作,有力推动铜陵市铜产业创新发展。从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建立以市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铜企业为中心部门。高校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企业从需求考虑选拔专业人才,科研机构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建立起高端技术机构,由市政府直接管理。政府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结合铜陵铜产业的发展需求,开设专业课程,重点培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为企业输送专业性人才做好准备。铜企业根据企业自身需要,从专业角度选拔人才,并与科研机构配合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对院校人才的指导,解决铜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第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目前铜产业急需的形势下,整个铜产业行业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首先,现在市场对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铜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其次,从铜陵市现有的技术角度考虑,传统的线性铜加工方式急需新的更节约环保的加工技术替代。产品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技术创新,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一是关注产品创新。产业发展得力于市场的需求,企业应该深入市场调查,从市场所需产品性能、结构、生产率过程进行改进,优化企业创新改进意识。二是积极利用科研机构专业型人才,与企业做好沟通,加大投资创新资金,促使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三是高校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企业配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创新能力输送新鲜血液,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养中坚力量。
铜陵作为循环经济示范区,一直致力于铜产业转型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来,发展铜基新材料已经成为工作重点。对于现有铜产业链不完整问题,铜陵市应不断完善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建设。面对铜陵市人才缺失和核心技术不足问题,铜陵市积极引进人才,重点发展科研创新,提高产品生产能力。在安徽省的政策支持下,铜陵市应该抓住机会,争取在铜基新材料产业建设中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