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重要政策,从具体的数字上看,我国自1996年至今,利率是在不断的下降的,但是从实际的财政发展过程来看,利率在不断的上涨。虽然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起着发展方向的指向作用的,因此,我国的名义利率是下降的,但是由于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利率下降的水平作为一种财政扩张的体现,并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也就是实质上还是处于一种上涨的状况。这种理论的名义变化与实际变化的不符合,也是商业银行和企业投资导致的资金过剩问题的一种表现,所以也就给政府的借款需求造成了压力。
从实际的政策引导和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经验来看,在对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民间资本的边际效益的获取,即通过一定的民间资本的公共投资影响,来完成和实现对民间资本的相互替代,这样就会实现对公共投资增加的同时,来产生各类外部效应,推动边际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财政支出作为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政府行为的拉动,即政府的一些财政支出可以作为私人消费的替代品,这种公共支出就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具有了双重意义和影响,不仅可以成为居民购买力增加的有力推动形式,还可以实现对一些财政支出和公共支出的替代,所以实现了互补。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实现对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关系的有效协调,即可以避免由于有限的信贷导致的资金竞争的激烈,还可以避免由于民间投资的部门较少导致的政府财政扩张产生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一些税收政策在刺激我国居民消费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进一步就刺激我国国民消费需求仍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仍然不够高,其主要表现在国民消费能力不强。其次,贫富差距太大,消费不均衡。再者,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收入的调节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居民普遍认为钱存在银行是不错的方式。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个人所得税没有发挥作用,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不够;费用扣除范围不够科学合理;还有,税率政策在设计上面存在问题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目前实施的税收政策不够科学合理,其可行性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国经济回升基础不够稳定,其经济发展过快,财政人员还无法很好的适应现代化经济增长趋势,很多时候政策制定没有抓住最好的时机。或者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体系在运行中,由于新旧体制相互交织,容易引发很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都说明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第一,目前我国关于“营改增”已经全面推行,这并非是单纯的税种变化,而是能够显著防止重复征税,无法抵扣以及无法退税等弊端,进而有效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同时其将价内税改为价外税,形成了增值税的进项和销项的抵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产业结构。第二,适当的降低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能够有效缓解增值税的累退性,进一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第三,可适当提升增值税的起征点,进而全面降低个体经营者的税收负担。
第一,财政、税务以及银行等部门应该做好配合工作,做好对个人收入的监管力度,不断为个人所得税从分类征收朝向分类与综合征收过渡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提升对非劳动所得以及高收入群体的调节力度。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个人所得税的规模,还能够相应提升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第二,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费用的扣除标准。基于目前费用扣除标准基础之上,全面提升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照顾力度,将用在教育、医疗、住房以及抚养等方面的支出进行税前扣除,进而降低其税收负担,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消费。
就目前我国消费现状来看,居民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住房、汽车等各项消费已经开始朝向中等收入群体扩散。因此基于税收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应该不断改革我国的房产税和车辆购置税。与此同时,还应该在条件成熟时开征遗产税以及增与税。不仅能够显著减缓财富集中趋势,还能够努力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积极倡导勤劳致富的新风尚。
总之,拉动国内需求,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而税收政策作为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途径,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重要十分显著。可以说,税收政策的重要焦点在于促进社会公平职能。然而其也存在的一定局限性,使得相应的功能未能完全有效发挥。因此应将政府的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方面进行相互配合,努力发挥其应有的合力作用,进而有效扩大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