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海淀区“四个服务”典型经验及思考

2018-12-06 08:51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驻区海淀区领导小组

张 磊

(中共海淀区委党校,北京 100193)

2014年2月,习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讲话,对北京的核心功能做了明确的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坚持和强化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有人才、资源、区域位置、政治地位等方面优势,但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需要整合各方力量,把各方面优势发挥出来,处理好国家战略要求和自身发展的关系,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提高发展水平。因此,在把握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认真研究海淀区如何做好“四个服务”工作,对于推动北京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个服务”提出的背景

北京在元代以后就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定为首都,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进入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北京将城市职能定位为“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将经济职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源于当时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生活温饱问题而提出来的。不仅是北京,全国各地都需要尽快将经济水平搞上去,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1953年改建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中提出:“使北京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政治中心;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因此,北京城市功能也逐步向重点发展经济建设转变。

“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一方面促进了北京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也给北京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难题,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同时,经济中心的职能,对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正常发展,产生了挤压作用,人们日益认识到北京市不再适合承担经济中心的职能。1980年党中央依据建国三十多年来北京建设的经验总结,对如何建设北京提出的四项指示中第一次明确了首都北京不再担当国家经济中心的职能。1983年7月,中共中央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提出了首都“四个服务”的职能定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北京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由重工业劳动经济增长,逐步向高科技推动经济增长转变。20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同志、李鹏同志多次到北京市调研,发表了一系列的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作指示。北京对城市职能又有了新的调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技中心;是国家经济管理中心,也是国际交流中心。

2005年1月,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进一步明确了做好“四个服务”的要求,“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四个服务更好地体现了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的要求。可以说,四个服务是党中央赋予北京市重大政治使命。“四个服务”的提出是北京市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北京市城市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

二、做好“四个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1983年7月,中共中央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提出了首都“四个服务”的职能定位。2005年1月,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进一步明确了做好“四个服务”的要求。围绕“减人”“添秤”的中心工作开展好“四个服务”,对于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意义重大。

1.加强了与驻地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多年来,地方政府与驻地中央机构之间的交流一再地受到条块结构、部门本位主义等体制性因素的挑战。驻地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是一种跨层级、跨部门的特殊条块关系,条块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两者合作的难度。首先,两者在行政体制上互不隶属,资源互换性相对较低。“四个服务”从服务驻地中央机关出发,从解决问题着手,打破了中央机关和地方政府之间沟通交流与合作的障碍,是两者之间的黏合剂,是解决行政“碎片化”问题,构建整体性政府的有力抓手。

2.为国际间的交往搭建了有效的桥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海淀区作为北京的核心区、科技大区,与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近年来,国外企业、国外社会组织不断进驻,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深入,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搭建了桥梁,提供了必需的服务,有利于加深国际间交往的深度,扩展交往的广度。

3.有利于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科技、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决定性因素,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将日益增强。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教育大区、科技大区,地方政府服务于教育和科技不仅有利于推进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而且这种主动式的工作方式还可以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4.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服务民生是政府转变工作方式方法的有力措施,积极主动地发现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做好“四个服务”是中央赋予首都的基本职责和政治任务,是海淀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是加快中关村核心区建设的客观需要,更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

三、做好“四个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果

海淀作为首都中心城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做好四个服务主要侧重于服务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的工作,这既是全区必须切实履行的重要职责,也是推动海淀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海淀区“四个服务”工作思路主要是按照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驻区单位和部队工作的指示精神,立足首都核心功能和海淀作为首都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围绕全区中心工作,服务全区工作大局,深度挖潜驻区中央单位在人、才、物、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处理好“减人”“添秤”和服务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服务工作“一盘棋”的意识,转化区域资源优势为地区发展优势,为海淀区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做出应有贡献。

1.建立“四个服务”组织机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海淀区在2009年之前没有专门的单位专门开展“四个服务”工作,2009年成立了海淀区服务驻区单位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和区长分别任正副组长。因为海淀区的驻区单位比较多,跨国企业和社会组织比较多,又是教育和科技大区,所以海淀区“四个服务”的站位越来越高,海淀区驻区单位领导小组的职能不断扩展。之后,在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海淀区秘书协会,将驻区单位的办公室主任联系在了一起,为与各个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随后,北京市成立了北京市对外联络服务办公室,海淀区成立了海淀区对外联络中心,成为区内首家从事“四个服务”工作的专职部门,开始探索“四个服务”的具体工作。海淀区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海淀区服务驻区单位和部队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资源调查、服务保障、双拥共建、融合发展四个专项工作组。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组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并督促落实,统筹全区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担任,日常工作由区对外联络服务中心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协调本区服务驻区单位和部队工作,研究拟订相关的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领导小组决定事项,协调解决服务驻区单位和部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服务工作信息化建设,统筹区域融合发展工作。

2.完善服务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的工作机制,形成统筹协调、上下联动的区域服务格局。进一步发挥海淀区服务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服务驻区中央单位和部队的有力工作平台。2014年7月,海淀区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服务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工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的意见》和《海淀区服务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成立了服务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和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两名同志共同担任,办公室设在外联中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涵盖两办、发改委、海淀园、规划分局、国土分局等43家部委办局和29个街道镇。同时,将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中关村科学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等建设指挥平台吸纳进来,强化了统筹协调力度。比如,做好服务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数据平台试运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将平台打造成连接地方党委政府与驻区单位之间的线上桥梁,扩大服务工作的影响力;优化了区处两级领导干部走访机制、定期会商机制等;逐步建立了区域重点资源信息库;落实好了服务工作联系人、联络员制度。做好海淀区建立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驻区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工作机制。

3.加大中央单位重点项目的引进和服务力度,提高中央单位对海淀的贡献率。近几年主要是做好优化金融机构发展环境,吸引中央单位金融机构落户。一是做好中央单位重点项目的挖掘、梳理和储备工作,推进科学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中航集团石墨烯等一批优质项目的落地及建设工作。二是做好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项目审批工作,提升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对涉及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的重大项目审查、立项、备案等工作,按照绿色审批通道办理,压缩审批周期、精简审批程序,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全程跟踪,发挥好审批改革并联高效的优势。三是建立了重点项目协调督办,对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的重点工程进行统一协调督办和全程监督,推进中国地质科学院京区科研实验基地、中国气象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在北部落地。

4.借助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的创新优势,为海淀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造条件。一是加强了与中央单位、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协同创新院为核心,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建立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的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一批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与中科院的对接合作,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长效合作机制。二是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创新。打造以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园、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玉泉慧谷信息安全产业园为核心的“一体三园”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探索军地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新模式,加快打造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研发聚集区。三是有效利用中央单位的人才优势,为核心区建设凝聚智力资源。进一步发挥“三站”央地人才交流平台作用,将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及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建设为央地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帮助符合条件的中央单位建立“三站”,促进央地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

5.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为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提供优质发展环境。主要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以“三山五园”、重点大院大所周边环境治理为重点,大力推进综合环境整治。二是统筹做好疏堵工程,有效缓解重点地区周边交通拥堵现象。着力改善翠微路、玉渊潭南路和普惠西街的交通路况,通过加强路面执勤警力、加大巡查力度、增设交通信号灯等方法,力求长效解决拥堵问题。三是继续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提高驻区单位居民生活质量。四是加大对重大政治活动、节假日、大型社会活动等重点时期保障力度,坚持日常管控不放松。

6.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与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共享发展成果。一是加强“国防示范校”与驻区部队的互动交流,通过文化交流、项目共建等渠道和平台,更好地服务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争取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的支持,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做好军转安置和随军家属就业工作。加强与部队相关部门的业务联系,广泛宣传我区的拥军优惠政策,加大职业指导力度,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进军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岗位对接,召开随军家属专场招聘洽谈会,促进随军家属尽快就业,为驻区部队解决后顾之忧。三是提升驻区大院大所的生活服务圈水平。一方面,启动养老照料中心工程建设工作,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陪读、陪聊、护理、康复、文化等服务,建设综合性社区超市(含蔬菜点)和老年餐桌;另一方面,在诸如燕园等条件允许的社区推进志愿服务站建设,完善志愿服务配套设施,扩充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服务项目,依托志愿者对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并为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提供保障。

7.积极强化军地统筹,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海淀区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的重点区域之一,具有良好的军民产业发展基础。区内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基础性、前沿性、尖端科学技术领域承担了大量国防科技研发任务。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创新性强。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区委、区政府加强与军队、军工集团的战略合作,积极探索推动军民融合的“海淀经验”在工作过程中,海淀区加强与国防大学战略合作,举办多期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培训班,同时还推动与航天科技五院等军工集团合作,以具体项目为导向,加快军企对接,强化协同创新。2015年12月21日,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正式启动,这个产业园正是在原西郊汽配城上建起来的,旨在与驻区军工企业协同合作,着力打造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这是海淀区推动融合发展的典型做法。

四个服务”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各单位密切配合,上下一盘棋。今后,海淀区要以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为根本,始终坚持“服务为先,融合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驻区单位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驻区单位的体制机制,加强沟通联络、统筹协调和整合对接,努力构建“融合发展、协同建区、共建共享”发展格局,努力构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奋力谱写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新篇章。

猜你喜欢
驻区海淀区领导小组
父爱如山
我的梦
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建校60周年
社区的党建“轮值制”
江苏高邮农商银行成立巡察工作领导小组
推进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建互补
推进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建互补
江苏省侨办系统“侨梦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
“运动式政令”让领导小组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