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建华
(陕西太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陕西 宝鸡722299)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阶段,如何做好农村地区脱贫工作事关我国经济全面、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局。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帮助贫困人口持续增收。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水平低。为改善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亟须疏通融资渠道,增加金融供给,发挥金融“造血”功能。普惠金融是指普遍惠及社会各类群体的金融,它特别强调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困难群众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重视消除贫困及实现社会公平,对于脱贫攻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陈名银(2017)研究湖南怀化市农村脱贫时,认为普惠金融是农村地区减贫重要手段,普惠金融发展不足成为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阻碍。蒙晓丽、陆玲玉(2015)研究认为,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使金融服务更好地造福所有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用性。石勇(2016)提出,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背景下,我国贫困现状严峻,但现有的金融扶贫措施面临困难较多,任由市场规律配置金融资源,使得农村贫困地区金融发展滞后,不利于脱贫目标的实现。王璐(2016)研究发现,为了推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参与到改革发展中,需要大量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汤敏(2012)提出,普惠型金融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小农户、贫困户及贫困地区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综合已有研究文献发现,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缺失,金融发展滞后,发展普惠金融对农村脱贫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村贫困地区现状。农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资源禀赋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决定性作用。“不毛之地”,自然条件恶劣,农作物生长困难,不适宜人类生存,天生会导致贫穷。“鱼米之乡”,优越的自然条件,投入小,产出高,自然生活其中的人民比较富足。农村贫困地区人口文化水平较低,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要求。科技的发展,使体力劳动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而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其难以利用现代的科技、技术和信息增加产出效率。农村贫困地区科技水平落后,无法实现产业化发展。农村的种植养殖也需要相关的科学技术,脱贫目标的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进步。中国农村贫穷地区的“小农体制”抵抗风险能力差,与市场机制不兼容。当今中国的主要问题在农村,落后的小农经济体制,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
2.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普惠金融也就是为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能够提供致富的,而且是方便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可以说,尤其在农村地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民在能够接触到便捷、有效的金融方面会面临着诸多的障碍,这可以说是我们金融服务依然未能够打通的“最后一公里”。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足,金融是服务于资金流通的,农村贫困地区资金流通规模少,盈利性金融机构很难生存。我国农村贫困地区较分散,大多处于边远的交通不便地区,盈利性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的成本过高。农村贫困地区信用环境存在问题较多,金融机构贷款逾期过高,作为社会信用的个人部分,农民信用观念淡薄,同时还缺乏信用风险防范意识。由于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无法考察农民信用程度,更不能对其实行监控,从而增加了信用风险。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银行对借款人资金运用的目的、风险及还款能力等信息无法准确获知,财务制度和信用体制不完善也使得借款人无法向银行传递准确的借款信息,使得金融机构处于信息的劣势一方。
1.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如何实施金融精准扶贫,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实践的课题。金融支持对农村脱贫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农村的供给侧,金融支持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提高农民生产效率。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农民获得资金后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学习生产技术、开展生产活动。农民有了生产资料和技术后,就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产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商品,从而获得资金为偿还贷款提供保障。农民在偿还生产信贷后的剩余资金可用于再生产循环或消费,持续的收入来源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从根本上脱离贫困。其次,在农村的需求端,金融支持可促进农村消费,增加农民需求。农民获得资金提高生产效率后,产出势必会增加。增加的产出必然需要消费市场消费,不然产出就毫无意义。增加的产出除了城市市场消费外,普惠金融为农民提供消费信贷能有效刺激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
2.普惠金融促脱贫的经济原理。目前的金融体系并没有为社会所有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联合国希望通过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的发展,促进这样的金融体系的建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新形势下,应加强普惠金融研究,积极推进相关政策、工具、制度创新,为实现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撑(见下图)。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促进农村脱贫的经济学原理如下:在没有农村普惠金融的时候,全社会的供给曲线如下图中的S所示,全社会的需求曲线如下图中的D所示,此时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E0,即全社会的均衡产量为4个单位。普惠金融首先在供给侧,给农民提供生产信贷。因此,农村的产出增加从而全社会产出增加,全社会的供给曲线S向右下方移动到S′,此时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E′,即全社会新的均衡产量为5个单位。农民产出增加脱贫后,消费需求会自然增加,再加之普惠金融在需求侧进一步刺激农民的需求,因此全社会的需求曲线D会向右上方移动到D′,此时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E″,即全社会新的均衡产量为6个单位。在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农民脱贫后,全社会的均衡产出增加,所有人的状况都会变好,从而真正实现了普惠金融的“普惠”初衷。
1.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要与发展农村教育相结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改变贫穷的根本,教育不仅能改变物质贫穷,还能改变精神贫穷。普惠金融可以从两个方面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一是为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学历教育提供资金支持;二是为农民技能培训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2.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要与发展农业技术相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对技术的需求巨大。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现代农业管理技术等对农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农民种植养殖风险十分重要。
3.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要与推广农村市场相结合。“交换是现代经济的特点之一。”过去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已不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建立规范有效的农产品交易市场,防止农民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推广农村市场,实现低成本交换,有助于农民进行专业化分工,促进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4.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要与农业政策相结合。说到底,扶贫是一项政府工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要与政府政策相结合,要与政府积极互动。例如,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但政府对贫困户都有登记造册的资料,开展普惠金融完全可以和政府共享扶贫信息。
5.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要与国家立法相结合。发展普惠金融是各金融机构的责任,各金融机构都应在农村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仅要讲效益,更要讲责任。建议国家在相关法律中增加普惠金融内容或专门对普惠金融立法,从法律上规定定各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的责任。
[1]陈名银.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与启示——基于494户农户的微观调查[J].武汉金融,2017,(4):82-84.
[2]蒙晓丽,陆玲玉.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5,(7):84-90.
[3]石勇.普惠金融理念下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探析[J].金融经济,2016,(20):11-13.
[4]王璐.基于普惠金融形势下开展农村金融扶贫工作探析[J].时代金融,2016,(14):24-25.
[5]汤敏.普惠型金融与农村金融改革[J].中国金融,2012,(1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