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
(曲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日照276800)
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以及存款利率上限的全面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殷敖等,2017)。然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如何,国内相关研究观点并不统一,主要分为两类观点:(1)多数学者持负面影响观点。存贷款利率放开后,银行间展开价格竞争,压低贷款利率抬高存款利率,导致利差收入减少(盛松成等,2007)。裘翔(2015)认为,利率市场化会加剧期限利率匹配不一致,导致净利差减少,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2)少数学者持正面影响观点。彭建刚(201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借贷利差会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李广子等(2016)认为,存贷款利差的减少会倒逼商业银行加快发展非信贷业务,转变经营模式。上述两种观点都各有道理,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既是挑战,也是实现自我升级的机遇,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应对,完成自身转型升级。
利率市场完全放开后,存款与贷款的利差将可能会缩小。利差减少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许多优质企业会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导致商业银行优质客源减少,为争抢客户,商业银行只能下调贷款利率;其次,随着我国紧缩性宏观政策的实行,社会存款意愿下降,而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存款,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如此银行经营成本上升,低贷款收益和高存款成本导致银行利差减小。同时由于借贷差收入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巴曙松等,2013),因此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受到冲击。
在利率管制时期,利率变动不大,利率风险相对较小,利率管制放开后,供求变化使得利率波动变大,因而利率风险加大。此外,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也加大了利率风险。银行的信用风险源于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风险是指利率放开后,经营成本的上升使商业银行倾向于将资金贷给具有高利率支付意愿的客户,排斥低支付意愿的借款人,并且借款人迫于偿还高昂贷款利率,便会排斥低风险项目而倾向于高风险项目。因此,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增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加大。道德风险是由于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和监控机制的不健全,在利率放开后,决策层为了业绩最大化,不负责任的采用高额吸收存款并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项目的战略,经营层出于私心向上级隐瞒真实情况,执行阶层为迎合领导或因无话语权只能执行,由此加大了银行信用风险。
随着利率管制的放开,贷款利率上升,降低了社会贷款意愿,尤其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潜在产出的下降,贷款需求也进一步下降(蔡逸仙,2013)。并且,随着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深化,优质大型企业将会选择成本更低的直接融资方式,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缩减。但与此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因难以在资本市场融资对银行贷款有巨大需求,商业银行在挑战中依旧存在着转型机遇。因此,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尽快实现由传统依赖大型企业的信贷客户结构向以中小企业为中心的信贷客户结构的转变。
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与利润动力推动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利率管制时期,由于银行没有存贷利率的定价权以及传统的信贷利差收入所带来的惰性,各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动力,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整体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给予了银行金融产品价格的决定权,极大激发了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银行所依靠的传统利差收入盈利模式受到极大冲击。同时,银行间的竞争压力增大,为了拓展新的盈利模式,在竞争中抢占先机,金融创新是其重要手段。
首先,商业银行应尽快实现由以传统信贷业务向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格局的转变,由批发信贷向个人零售业务的转变,重点发展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财务顾问、保险代理等中间业务。此外,应大力发展私人财产管理业务,综合运用基金、保险、债券和投贷联动等产品组合满足客户全方位融资与财产管理需求(汪可,2018)。同时,利用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等手段提高服务效率,简化业务流程,并实现从流程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
我国已建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对于自律机制内成员,主要通过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确立存贷款利率(李宏瑾,2015)。而对于非机制内成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类型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大型银行应在定价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中小银行加强重点业务定价,小微银行采取市场跟随策略,做到合理定价。同时,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建立健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尤为紧迫。
首先,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式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二是完善利率风险识别、利率风险测量、利率风险处理三个基本流程;三是设立分工明确,具有专门性人才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与有效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监控市场利率波动风险。最后,在识别利率风险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
[1]殷敖,杨胜刚.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J].财经问题研究,2017,(4):49-54.
[2]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27-37.
[3]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3,(3):131-135.
[4]汪可.金融科技、价格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0-48.
[5]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J].国际金融研究,2015,(2):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