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视角下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8-12-06 01:08刘慧娟
北方经贸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园苏州人才

刘慧娟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近几年来,苏州的GDP排名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苏州是长三角区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城市之一。苏州是外向型经济,制造业是苏州的重要产业,但是随着苏州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苏州制造业优势逐渐消退,因此需要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文化创意是其中最具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研究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偏低

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趋势,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宽松的政治环境、较好的社会经济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苏州。集聚环境下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文化企业和文创产业科研院所的数量迅速增加,利益协同一致,促进了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劳动力向产业园集中。但是和目前作为全国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如北京、杭州、深圳等地比较来说,苏州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相对较低,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及杭州等城市。

(二)文化创意企业的“低、散”化

集聚环境下苏州市涌现出大批文化创意企业,但是文化创意企业小而散,规模和品牌效应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大部分小企业生产的文化创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或者模仿其他知名企业,或者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总体来说,园区内缺乏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品牌企业。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下游之间缺乏衔接,衍生产品开发空间有限,产品附加值不能高效实现。苏州市重点建设落成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特征日渐凸显。纵观园区,发现不少园区内的文化创意企业由于政府和产业园管理部门未能采取有效的布局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自发无序状态,部分文化创意企业结构组织不紧凑。

(三)文化创意人才的总量和结构性缺乏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环境的发展,需要集聚专业性、技术性、创新性的人才。一个产业的发展繁荣与其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到文化创意产业,在英国和美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文化创意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12%以上,而且包括了文化、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各层次人员。苏州和谐的创业就业环境,吸引了大批人才集聚,但苏州的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和创意产业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和再加工过程中,将苏州传统文化资源和科技创新融合,提供出创新创意产品,最终通过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将这些创新创意产品出售,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备的素质包括深厚的文化素养、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量和人才素养问题必将是苏州和其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长远发展的一大阻碍。

(四)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结合度不高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可知从2011年至今苏州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其中占比重很大的是传统文化产业,占比重偏小的就是新兴创意文化产业。另外,集聚环境发展下的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注重文化企业数量的增长,并未注重质的提高,园内企业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创意研发较少,创新动力不足,使得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大大降低。比较明显的是早期动漫产业的发展,因缺乏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导致规模虽壮大,但经济效益产出低。

二、集聚视角下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政府引导,园区资源优化整合

苏州市范围内的产业集聚环境多数依附于苏州传统的历史文化积累资源的优势,创新发展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提高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而在苏州,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存在数量增长过快、缺乏规划指导、品牌企业少等问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建的初期大都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站在政府的角度,也需要及时的加以引导,科学规划和适度调整。根据产业园区或集聚区所在区域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来确定各个园区的发展类型和目标。利用相关扶持政策,使得相近类型的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对应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而形成该产业园内的集群效应。政府引导鼓励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交往,通过公共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错位配置,从而延伸文化创意产业链。挖掘区内有影响力的文化资源,打造综合性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些功能将创意、工业设计、产品开发、互联网+、产品营销、咨询服务等集于一身。就区域来说,工业园区可继续推动环金鸡湖文化娱乐集聚区、环独墅湖文化创意集聚区、环阳澄湖文化旅游集聚区等三大集聚区特色建设。吴中区继续打造中国工艺美术城、穹窿山文化产业园、金枫路创新创意产业街区等十大产业集聚区。

(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企业集群

针对园区内有资源、有市场、创新力强的潜力企业,将着力将其培育成苏州文化产业的特色品牌。鼓励引导重点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协作,积极抢抓“一带一路”、苏南自主创示范区等发展契机,做大做强,力争到2020年推动10-15家文化产业企业上市、挂牌。由于龙头企业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企业集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不仅龙头企业自身形象和品牌影响力增强,而且大量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被带动起来,相互影响,合作共赢。要打破地域界限、行业企业界限和所有制限制,利用展会、培训、考察等方式积极寻求和国内外著名企业以及各种综合服务平台的对接与合作机会。依托重点龙头企业组成产业联盟,以此带动和培养更多的品牌文化创意企业。利用苏州的地域优势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众多的文化创意、互联网、技术创新、营销管理人才加入苏州的文化创意企业。要继续开展苏州市优秀新兴业态文创企业评选,拟定苏州市经典特色文化创意企业标准,引领苏州传统文创产业提档升级。推动苏州博物馆、苏州图书馆、苏州美术馆、苏州昆剧院等文化文物单位开展省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

(三)加快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一是在苏州这块“创新创业福地”,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利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政策优势,通过安家补贴、项目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抢抓“回国创业潮”,吸引优秀文化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文化科技研发带头人到苏落户。二是要继续制订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相关政策。依托海外高端人才“千人计划”、外国专家“千人计划”等各类引才引智计划,使更多海外高端人才能苏州创业,并创建良好的人文、生活环境,留住回苏创业的高端人才。另外,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和人才培训工程,促进文创人才有序流动和健康发展。

(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载体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使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需要从产业布局的战略出发,对全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分析,针对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的工业设计和品牌创建等公共技术需求,创建工业设计和品牌创建类公共技术平台;针对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鼓励大数据分析类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为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园内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渠道通畅,加大如咨询服务、代理经济、技术转移、信息技术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加快互联网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结合的新兴文化产品市场的培育。政府应鼓励支持各种专业开放的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的创建。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和个人提供搜集市场信息、发布创意产品、互联网营销等方面服务与信息,促进移动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苏州市政府应主动牵头开展跨地区和跨行业的交流合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应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国际交流与推广机制。对于本土的文化创意企业,借助互联网“无国界”优势建立完善的海外市场体系。政府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发挥商会、协会、社团的作用,定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文化创意等论坛或会展交流,积极搭建文化服务贸易平台。

(五)融合创新文化金融,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目前苏州主要是通过专项扶持资金来进行的,在投入的区域和细分行业的选择上,应针对苏州各区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侧重于文化消费领域、文化创意服务贸易、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需要提出的是,近几年来,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促生了新兴媒体和传播,正在改变音乐、动漫、影视、演出、游戏、出版物等文创产品的传播途径,要敏锐察觉其变化,积极参与。具体来说,为了解决文创企业的融资困境,苏州于2016年12月颁布了《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表明了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对于引导基金的筹集、使用有了明确的规定,使政府资金投放的领域更精准,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在贷款方面,主要是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研究制定适合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并推出有针对性的特色信贷产品。

猜你喜欢
产业园苏州人才
人才云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毛遂自荐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