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全根
(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鲁南监察分局,山东 枣庄 277800)
随着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浅部资源日益减少,国内外矿山都相继进入深部开采状态[1],冲击地压与巷道围岩大变形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只有同时具备内在条件、结构条件和应力条件这3个条件,才会发生冲击地压[2]。钻孔卸压技术是面临冲击威胁矿井广泛采用的一种有效解危措施[3]。本文旨在统筹考虑钻孔卸压治理与巷道变形控制,发挥“卸压-支护”协同治理作用。
枣矿集团田陈煤矿六一采区主采3下煤,其弹性能指数为2.25,具有弱冲击倾向性,煤层平均厚度6.0m,基本顶为平均厚117m的中砂岩,上覆平均厚度90.6m的砾岩层。3下6116轨道巷设计沿3下6116采空区布置,区段煤柱宽度4.5m。根据田陈煤矿以往开采经验,沿空顺槽变形量一般都要超过巷道断面20%,3下6110沿空顺槽两帮位移最大达1.1m,顶底板移近量最大达0.6m。为了消除冲击地压危险,控制巷道变形,田陈煤矿开展了系列研究,优化了卸压钻孔参数及巷道支护参数,并在3下6116沿空顺槽成功应用。
我国学者在巷道支护理论方面提出了新奥法支护理论、联合支护理论、松动圈支护理论、围岩强度强化理论等多种支护理论,目的都是为了保持巷道围岩稳定性。卸压钻孔防冲机制根据其施工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种,用于预卸压时,其防治冲击地压的机制是改变煤体的物理性质和积聚能量的条件;而用于解危时,其防治冲击地压的机制是耗散煤体积聚的弹性能和增加阻抗力[4]。但是,卸压钻孔施工后,在应力作用下将逐渐塌孔,降低了巷道围岩强度,将会促进塑性区扩展,破坏巷道支护效果。
为解决卸压钻孔与巷道支护之间的矛盾,笔者提出了“内圈强支、中圈卸压、外圈承载”治理思路,即在巷道松动圈范围内注浆加固,提高巷道围岩强度,保证巷道支护具有足够强度,中圈利用卸压钻孔改变煤体物理性质和积聚能量条件,将煤体应力向外圈转移,由外圈承受载荷,并且在发生冲击地压时能够作为主要吸能层保护内圈巷道稳定性,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卸压-支护”协同治理作用机理
根据强排煤粉防治冲击地压的机理,以“增变”为原则,确定钻孔直径和间距。设安全增变量为△ε,煤层厚度为h,煤体密度为ρ,则沿走向单位长度需布置的钻孔数N应满足
式中:
d-钻孔直径,取133mm;
k-增益系数,即单个钻孔实际排粉质量m'与设计排粉质量m之比(m=ρπd2/4;m′=km),根据现场统计,预卸压时k=1~1.5,解危时k=2~3;
△ε-安全增变量,取1.5‰。
则钻孔间距D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式(2)计算,3下6116轨道巷卸压钻孔布置参数为:孔径133mm,孔间距2m,孔深20m。
3下6116轨道巷顶部打设五棵高强度预应力锚杆,其间排距为900×900mm,铺挂钢筋网及钢筋梯(W钢带),沿煤层顶板掘进段,顶板每隔四排锚杆在距巷道中心线两侧各900mm处的顶板上打设两棵锚索,托顶煤掘进段,顶板每隔两排锚杆在距巷道中心线两侧各900mm处的顶板上打设两棵锚索;两帮部各打设五棵高强预应力锚杆,挂铁丝网配钢筋梯,其间排距为900×900mm。顶板锚杆规格为Φ22×2400mm,帮部锚杆规格为Φ20×2400mm,W钢带规格为 4000×275×2.75mm,锚索规格为Φ17.8mm的钢绞线,其长度以能锚入硬岩的深度不小于1.5m为准,两帮钢筋梯规格为3500×70mm,钢筋网规格为4200×1070mm,帮部铁丝网规格为6000×1200mm。
注浆锚杆采用黑铁管制作,壁厚4mm,杆体上钻有Φ6mm注浆孔,规格Φ20×2000mm注浆锚杆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注浆锚杆示意图
托顶煤段顶板及两帮注浆锚杆规格Φ20×2000mm,封孔采用快硬水泥药卷。注浆锚杆全断面布置,顶板注浆锚杆间排距1200×1200mm,上帮注浆锚杆间排距为1300×1100mm,下帮注浆锚杆间排距为1100×1100mm,底角注浆锚杆下扎30~45°,排距1100mm。注浆水泥必须使用标号不低于425#水泥,制作水泥浆液水灰比,清水:水泥=1:1~0.7:1。
根据矿压观测结果显示(图3),巷道两帮最大位移量为100mm,顶底板最大位移量75mm,顶底板平均位移速率达到1.87mm/d,两帮平均位移速率达到2.5mm/d;采用注浆加固方案巷道表面位移量显著减少,平均移近量速率降低,表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明显有效控制。巷道没有明显变化与破坏,同时根据应力监测数据来看,也避免了高应力集中。巷道满足回采使用的要求,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图3 巷道表面位移曲线图
(1)卸压钻孔在改变煤体的物理性质和积聚能量的条件的同时,将对巷道围岩造成一定破坏,影响巷道支护效果。
(2)采用巷道围岩注浆加固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巷道围岩强度,遏制巷道围岩流变,提高巷道支护效果。
(3)“内圈强支、中圈卸压、外圈承载”治理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卸压-支护”协同治理作用,在预防冲击地压事故的同时,保证巷道围岩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