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扩大文化消费需求论析*

2018-12-05 06:22刘晓红
关键词:城乡居民文化产业文明

刘晓红

(南京晓庄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触目惊心,这与我们所追求的中国梦格格不入。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各大报章讨论的主题,也是上至官员、下至普通老百姓街头巷尾的议题,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且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自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聚焦。党的十九大报告继续贯彻重视生态文明的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并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复杂的系统,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就消费者来说,实现生态文明,治理环境污染,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但人的素质高低与精神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十八大报告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延续了文化强国的理念,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通过文化消费实现的。对于文化消费与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学术界已经出现了相关研究成果,如尹世杰指出了生态文明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以及我国当前生态文明的情况和问题,提出了树立生态文化、生态文明观念,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产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等建议[1]。汪文革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说明了武汉市民在推广绿色消费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关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2]。牛文浩指出我国消费日益被异化为“病态式消费”模式,甚至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他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克制消费欲望、调整消费行为,才能建立生态消费模式,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3]。冉净斐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研究了文化消费作用于国民幸福的机理,并结合地区实际,实证分析了文化消费对国民幸福指数的影响[4]。刘国皇指出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展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盲从化与攀比化,娱乐化与低俗化等状况。从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视角,认为树立文化消费的科学生态文明观,提高居民文化支付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增加文化有效供给,强化健康文化消费环境的监管与治理是实现健康文化消费的主要路径[5]。李蕊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发现我国的文化消费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结构性差异,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城乡文化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6]。 孟迪云、黄容基于1991-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文化消费增长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居民收入、受教育水平、预期、文化产业总量、文化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都对文化消费产生正的影响,而文化产业价格与文化消费呈负相关关系。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建议[7]。何昀、贺辉从界定文化消费满意度的涵义入手,归纳出文化消费满意度具体体现在教育消费满意度、文化艺术消费满意度、娱乐消费满意度和体育消费满意度四个方面,并结合市场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满意度的现状。最后,简要地提出了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满意度的政策建议[8]。于法稳 指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他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农村水土资源的核心和基础地位亟待确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等问题,并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9]。

文化消费可以渗透到生态领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消费结合起来研究,才能切实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于此,本文把文化消费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文化消费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为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觉,既有利于丰富消费经济学理论,又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文明对扩大文化消费的作用机理

(一)生态文明为文化消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人类的任何消费都离不开自然环境,都要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是人类消费的先决条件,也是人们进行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的基础。文化消费也不例外,作为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消费主体的文化消费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良好的自然环境即生态文明,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消费的空间结构。反之,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更谈不上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即生态文明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文化消费需要生态文明来实现。离开了生态文明,文化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良好的生态文明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

旅游消费是文化消费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态文明使消费主体在旅游消费时能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景,美好的大好河山,在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后会心旷神怡,一方面有利于陶冶自己的情操,使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使身心得到很好的休整与放松,也会敦促自己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文明会刺激人们进行文化消费,既有利于改善民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又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促成社会文明和经济的良性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文化消费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

(一)文化消费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的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高素质的人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反之,没有受过良好文化教育的人,由于知识的匮乏和对自然界的无知将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巨大破坏,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而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化消费是重要途径。人们通过阅读、广播电视、绘画、摄影、参观博物馆等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和休闲、健身、体育、旅游等消费,成为“文化人”,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也在无形中得以提升。文化消费具有感染作用,会影响到消费主体的行为,而高素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各种环境保护知识,从而自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二)文化消费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实践的先导,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文化消费本身就是生态文明,文化消费主体通过文化消费成为一名高度文明的人,具有较高的修养和内涵。当文化消费主体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之后,必然会热爱自然,在实际行动中会时刻注意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电、油等资源。在购买消费品时会自觉选择环保冰箱、空调、灯泡等节能用品,尽量减少对一次性筷子、塑料包装袋、杯子的使用。同时,推崇适度消费,减少攀比性消费,并关心下一代的利益,通过追求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生态消费等把生态文明建设付诸实践。更重要的是,文化消费主体通过践行生态文明,在全社会形成示范作用,形成弘扬生态文明的良好风气。

(三)文化消费有利于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要通过文化产品或服务来实现,而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大部分是通过文化产业来实现,即文化消费需要文化产业来实现,文化产业为文化消费提供了物质支撑;文化消费的壮大又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来实现,而文化产业属于生态产业的。根据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划分,文化产业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大类,属于第三产业。文化产业有的属于劳动密集型,有的属于智力密集型,突出特征是投入、消耗和污染都比较低,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点,属于典型的生态产业,文化产业通过衍生出相应的生态产品,维护生态文明。故通过扩大文化消费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转变一国消费发展方式,又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现有文化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

(一)现有文化消费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物质消费达到了较高水平,“仓廪实而知礼节”,文化消费支出比重逐渐增多,2016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11.43%和10.57%,见表1。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位居第四位,即居于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之后,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这四项之前。与城镇居民相同,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也位居第四位。从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对食品、居住和交通通信的支出比重超过文化消费。值得注意的是,城乡居民对居住尤为重视,如2016年,农村居民居住支出比重为21.20%,高于文化消费支出10.63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居民一般把住房的新旧以及面积的大小作为穷富的主要标志,故在居住方面的支出比重仅次于食品支出;并且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故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也较多。总体而言,城乡居民还存在着重物质轻文化的现象,满足于吃饱住好,还没有认识到文化消费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自身素养的作用,文化消费意识薄弱。而生态文明意识是渗透在文化产品与服务中的,文化消费意识的薄弱影响了城乡居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形成,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的危害。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观念保证,淡漠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还没有形成可持续消费方式,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表1 2016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 单位:%

资料来源: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①

(二)现有文化消费数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

文化消费水平高低是通过文化消费数量来体现。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690元提高到2016年的2 637.6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2001年的192.64元提高到2016年的1 070.3元。但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差距较大,2016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量是农村居民的2.5倍,文化消费差距的扩大不利于文化消费总量的提升。我国是文化创意大国,却是文化消费小国,即我国文化消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1999-2007年我国人均购书增长率为负数[10]。文化消费数量的低下与物价的居高不下以及广大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有关,尤其是一些农村居民尚未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影响了我国整体文化消费数量的提高。至于农村中一部分收入依然低下的居民,更是只对政府提供的免费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所需求,对于其他需要付费的文化消费则少之又少。这都影响了文化消费数量的提高,导致很多居民还缺乏生态文明知识,忽视甚至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现有文化消费质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

文化消费质量的高低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如果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质量较高,则在实际行动中便会身体力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虽然在日渐增长,但整体上我国文化消费质量有待提高。城乡居民更重视子女的教育消费,即为了子女升学、学钢琴、学古筝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以及择校等方面不惜大量投资。但是,城乡居民对自身的继续教育乃至自身兴趣方面的投资较少,甚至没有;城乡居民更重视娱乐型消费,轻视发展型、艺术型消费,即纯粹是出于消遣型的、娱乐型的消费较多,至于进入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去阅读书籍、观看戏剧、欣赏音乐会等高雅文化消费的较少;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文化消费的渠道越来越多,文化消费领域的新现象不断出现,但我国关于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还不能跟上现实的变化,文化市场的监管还不够健全,我国文化消费中还存在大量消费文化垃圾的现象,如网络消费中的黑客现象,以及色情、恐怖、暴力游戏情况;农村居民农闲时的文化消费以打麻将、赌博为主,还存在着一些迷信活动。文化消费质量的低下影响了城乡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城乡居民在实际消费中更多地采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杯子、台布甚至一次性衣服等物品。虽然市场上环保型灯泡、冰箱、空调等节能产品的供给日趋增多,但更多居民仍然选用非环保型产品,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文化产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

文化产业是文化市场供给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国文化产业的规模越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就越多,丰富的文化供给可以促进文化消费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政府主导的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发展较好,但整体来说,文化产业还不够发达,还没有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尤其是文化艺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出租服务、群众文化服务等还不够繁荣。在广大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规模小,数量少。文化产业的发展滞后导致市场上文化产品包括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够丰富,品种少,有创意的高雅文化产业更是少之又少。且既有的文化产品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时代新风、提倡生态文明、生态消费的少,文化产品供给中还存在相当多的文化糟粕,一些庸俗、暴力的文化大有泛滥趋势,这样的文化产业影响了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质量,从而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五、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发展文化消费的对策

(一)培育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意识,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培育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刻不容缓。只有消费主体形成某种意识,才能促进消费主体的行动,故要使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必须培育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意识。首先,政府、社会团体和媒体要通过网络、宣传单、黑板报、广播、电视、海报、报纸、文化墙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使城乡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消费意识。只有通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意识的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才可日渐形成;其次,在文化宣传中,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人们认识到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以及对子孙后代潜在的深远影响,培养人们树立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意识在城乡居民头脑中生根发芽,而后茁壮成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最后,要让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事关每个人,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最终形成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景象,人人享受天蓝水清的美好生态硕果。

(二)提升文化消费总量,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基础

文化消费数量与文化消费能力紧密相关,很多学术资料证明文化消费与居民收入高度相关,故为了缩小我国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居民内部文化消费差距,提升文化消费总量,缩小收入差距是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对于城乡差距,要尽快全面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这就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各行政村建立图书馆、科技馆、文化室,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农家书屋或图书流动车,并简化手续,使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城镇内部收入差距,要对高收入者征税,对低收入者实行转移支付、扩大就业等手段缩小差距。城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还存在供求失衡的现象,过剩与短缺并存,要优化城镇文化供给结构,实现结构性均衡。对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要通过文化消费直补工程直接提高低收入户的文化消费。收入差距的缩小不但利于文化消费总量的提升,而且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同时,国家要加大对物价的调控力度,稳定物价,把CPI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内,从而稳定城乡居民预期,扩大文化消费水平。随着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的提高,接受的生态文明知识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基础。

(三)提高文化消费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为了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质量,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开设文化消费相关课程,使学生从小学时代就开始接受文化消费知识,掌握文化消费的相关技能。并在文化消费知识中增加生态环境知识内容,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增加人们的生态知识。其次,城乡居民要增加对自身教育的投资,扩大自身知识储备。通过参加继续教育等培训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知识,增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辨别力,自觉提升文化消费质量,远离文化垃圾。再次,城乡居民要在维持基本文化消费的基础上,增加发展型以及艺术型文化消费比例,通过这些高层次的文化消费来优化文化消费结构。最后,净化文化消费环境。法律法规为提升文化消费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要健全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覆盖到文化市场的方方面面;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制止赌博、色情等文化消费行为。严禁一切制造文化垃圾的行为,从供给源头上保证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文化消费质量的提高会促使城乡居民成为高度文明的人,会自觉实行环保、节约、文明的消费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会减少甚至拒绝一次性物品,尽量选购环保型产品,自觉把垃圾分类投放,废旧电池放入电池回收箱。总之,通过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质量,使城乡居民成为健康文明的消费者,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壮大文化产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首先,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发展高层次文化产业。对于文化艺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出租服务、群众文化服务等文化产业,政府要在税收减免、资金支持方面做好后盾,降低消费者文化消费成本。其次,政策要向农村文化产业倾斜。农村文化市场是不可忽视的广阔市场,农村弱小的文化产业更需要政府的政策鼓励。农村文化产业要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正日渐兴起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如农家旅游等,既直接促进了文化消费的增加,又进行了生态文明实践,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再次,各地文化产业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从而在全社会兴起积极向上的氛围。最后,在文化作品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赋予生态文明内涵,成为培育生态文明的土壤,使城乡居民在文化消费中受到生态文明的熏陶,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注释:

① 文中所有原始数据,除非特别注明,均来自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7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文化产业文明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对不文明说“不”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文明歌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