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青 /图/
今年是纪念济南战役胜利70周年,我翻看了一些史料,印象最深的是,在解放济南的半年前,我党就已经在青州搭起班子准备接管了。盯着历史,我一下子理解了什么叫“未雨绸缪”,什么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琢磨了两句:心血应洒于事前,智者耻居乎人后。
李建国先生在《华东局“青州建设研究会”接管济南》(2018年11月17日《联合日报》)一文中,讲述了70年前的那段历史。
1948年,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势如破竹,大决战的序幕之战——济南战役已箭在弦上。解放济南是一场艰巨的战役,而接管济南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攻坚战。鉴于此前接管石家庄出现的问题和教训,中共中央、华东局对接管济南尤为重视。早在1948年5月,潍坊解放后,华东局即按中央指示,委派曾山主持接管济南的准备事宜。
曾山时任华东局常委、华东局财经委书记兼财办主任,具有丰富的干部管理和财经管理经验。此次受命前,他兼任潍坊特别市市委书记、军管会主任,亲自组织了潍坊接管前的准备工作和接管后的管理工作,创造了华东第一个接管城市的实践经验。主持接管济南的准备工作,曾山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受命后,于1948年7月在益都成立了济南市委、济南市政府、济南警备司令部联合筹备处,下设政策研究室、干部训练处、勤务处和办公室,并调集了一批政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重要干部。为了保密,对外称为“青州建设研究会”,设在益都古城教堂内。
经过周密调研,曾山向华东局提报了接管济南的准备工作预案,制定了《约法七章》《入城人员工作守则》等纪律规定,并制定了“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统一货币、平抑物价政策”“调剂物资、稳定市场政策”“反动党团人员、散逃军政人员自首登记政策”等,筹备人员心细如发,预设各种可能情况,做到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华东局根据研究会提报的训练干部数量,先后从华东局直属机关,驻益都的山东省政府直属机关,胶东、渤海、鲁中三大区党政机关以及其他机关、学校等抽调了8000余名干部、教师、学员,另又调集山东、苏北600余名公安干部,集结到“青州建设研究会”进行统一训练。让后人惊讶的是,这一切,都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状态下秘密进行的。
正是因为有了周密的筹备,才使得济南的接管从容不迫,忙而不乱。济南战役打响后,曾山亲率接管干部紧随攻城部队,冒着炮火硝烟,分东西两路进入市区,按预定部署,攻城部队攻下一处,接管一处,攻下一片,接管一片。在全面接管济南的当日,曾山与第三野战军(原华野)第一副政委谭震林一道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谭震林为主任,曾山为副主任(实际主持工作)。此后,整个接管工作均按接管济南工作预案有序进行。
济南重新回到人民手中,不是个容易事儿。回头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冲锋陷阵的勇士们、将军们,也有战场背后的担架队、医疗队,更有背后准备接管工作的后备人选,如果没有我们党高瞻远瞩的指挥艺术,这个大工程很难完成。
凡事预则立。预,要预在合适的时机,做到准确预判。比如,接管济南的部署,在济南战役前4个月,是合适的。如果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就搞济南市接管筹备委员会,显然为时过早。预要讲究科学性,可操作性。
预,要预什么呢?要摸透情况,下功夫调查。当年,为接管济南,地下党系统组织了1000余名地下党员,先后完成了《济南敌防御工事调查》《济南地区炮兵阵地、兵工厂、军火库调查》《济南周围水系调查》等十几个报告,“青州建设研究会”将这些情报资料汇集编印成《济南概况》,后又编印了《济南概况补充调查》《济南人物调查》和《济南特务与警察调查》等一系列调查资料,为解放济南和接管济南提供了重要情报资料支持。这些看上去枯燥的调查报告,耗费了大量心血,有的人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准确的调查就是指挥者的眼睛,有了调查,才有发言权、决策权、主动权。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有备才能无患。假如没有提前准备,济南攻打下来了,管理者还空缺,那么一座城市不就瘫痪了吗?仓促应付,后果便不堪设想。如果市民的生活被打乱了,整座城市也就乱了,这就是后患。掩卷沉思,不能不佩服前人的智慧。毛泽东早在《论持久战》中就说过:“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战争如此,其他任何事情莫不如此。2006年,著名记者贺延光的摄影作品《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图片记录的是200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第一次会见。当时的媒体记者不下200人,都在拍摄这样一个场景。为什么只有贺延光能获奖呢?
贺延光获奖后说:“这个事不是突发事件,是预知事件。我们知道连战到北京,《中国青年报》可不可以参加这个采访,如果可以去,是不是让我去,让我去应该怎么拍,可以有时间考虑。拍照片当然有技术问题,有娴熟的技术才能保证拍好、拍清楚、拍准确。技术问题一旦解决,我们对新闻的了解、认识、判断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新闻作品的成败,能让你的作品与众不同。胡锦涛与连战的握手,是时隔60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这个瞬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我开始构思,第一要拍全身,第二不要握上手,只要把伸手的意境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两岸的开始,不是结束,把象征意义拍出来就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要相信读者,读者都是很聪明的。”为了能把事先的预想体现出来,贺延光中午连饭都没吃,早去三个钟头排队。为什么先去?先去,保证站的位置,大家都抢新闻,通过安全检查,先入场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如果晚到几分钟,中间的位置就被记者站满了,站的偏一点照片就没法用了。“我还选择了一个高的位置,记者四个台阶,我选择最上面那个,从上往下,背景、地面整个画面比较简洁。如果站在平行的位置去拍,两个领导人身后的门、窗、工作人员、警卫人员都要进入画面,对表达是有影响的。”
果然,几乎所有媒体用的照片都是国共两党领导人并排站着握手的照片,只有贺延光的照片是两位领导人迈腿走向对方,即将握手的瞬间。别人拍的照片是静态的,而贺延光拍的是动态的,一静一动,差别大了,获奖作品评价是:“国共两党跨越60年历史性的握手。画面瞬间富有感情,细节生动又与众不同,看后甚觉意味深长。”
贺延光成功在哪里?就是打的提前量,他提前去等了3个小时排队,这是“预”。其实,在3个小时之前,他已经思考了几天,这都是“预”,这就是“未雨绸缪”啊。好照片就是这样拍出来的。对生活的感受非常重要,对生活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能拍到什么程度。认识的程度靠啥?靠“未雨绸缪”。打好提前量,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尽可能早半拍、快半拍。
“未雨绸缪”是一把挂在门楣上的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摆在外面,没有藏着掖着,随时可以用,但是好多人不用,或者不会用。70年前,“未雨绸缪”是挂在济南门楣上的金钥匙,济南大门打开了,泉城走进了新时代。而13年前,“未雨绸缪”是挂在贺延光相机上的金钥匙,他把相机对准,他捕捉到了2005年的珍贵的瞬间,他也成功了。
又到了岁末,到了总结部署的月份。提前把明年要做的重点事情梳理清楚,有展望、有打算、有规划、有步骤,显得尤为重要。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