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锋,宋柏奇,靳宏光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吉林 长春 130000;2.长春二道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吉林 长春 130000)
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颈动脉内膜增厚、管腔变窄、不稳定斑块的出现,颈动脉斑块及性质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软斑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成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者已成为人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肥胖指数的不断增加,血脂紊乱会造成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加重,并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变窄,引起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肥胖者合并颈动脉斑块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正式基于流行病学的发病特点,探讨肥胖合并颈动脉斑块的中医症候分布规则。因此,我科经过1年的临床观察,将门诊及疗区150例符合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入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长春地区居住10年以上。其中,男85例,女65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2.38±6.54)岁。纳入标准:①符合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诊断;②符合肥胖诊断;排除标准:①有精神分裂不能配合者;②不能愿意接受调查者。
1.2.1 西医诊断:(1)肥胖的判定标准:BMI(体重/身高)≥24 kg/m2为肥胖;(2)颈动脉硬化斑块诊断标准[1]:动脉内中膜局限性隆起,厚度超过1.5 mm定义为颈动脉硬化斑块。
1.2.2 中医诊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及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的相关内容。
采用SPSS 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中医证候要素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按所占比例为:血瘀(44%)、痰浊(24%)为主。虚性证候要素按所占比例多少依次排序如下:气虚(42%)、阴虚(23.33%)、阳虚(22.67%),见表1。
表1 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中医症候要素分布表
将150例长春地区颈动脉硬化斑块合并肥胖患者统计出51个中医症状,通过聚类分析分析出5类复合证型,经过临床专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认为4类符合临床实际,见表2。
表2 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复合证型分布情况
颈动脉硬化斑块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并没有记载,但对本病引出的症状却有一定的论述,如眩晕、头痛、健忘等。现代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其中医病因研究进展多为老年体衰、肾精亏虚;饮食失节,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过极;气血不足,心脉失养。而随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肥胖人群已成为特有人群,该人群尤其特殊的病因病机,成丽岚等研究表明肥胖或中心性肥胖是颈动脉硬化斑块的重要因素[2]。杨文[3]等研究发现BMI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和BMI相关,肥胖可能参与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故对该人群进行流行病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为中医治疗提供基础研究。
我科正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300余名患者的筛查,找出符合西医临床诊断的150名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并对上述患者进行症候要素的研究,得出主要结论为: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统计得出气虚血瘀,痰浊血瘀,阳虚气滞,阴阳两虚四种证型,为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提出诊疗依据,但本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为统计提出更准确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