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
今年两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中信国安一直不断探索企业的转型创新发展,积极倡导生态引领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即EOD(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
生态兴,而文明兴。相信在中信国安这样的领军企业积极倡导下,EOD模式的巨大推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发展。
2017年底,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即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凸显了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十九大报告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是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不仅寄予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丰富理解。
不仅如此,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2018年全国两会的热词,随后的入宪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五年来,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治理环境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拳整治大气污染,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加强散煤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71%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优化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提高燃油品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加强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中央环保督察,严肃查处违法案件。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签署生效,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并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不论在理论创新领域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生态文明建设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立足于现实国情,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的根本诉求为宗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制度保障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合力集聚成形,绿色发展底色日益靓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成为百姓期待、万众瞩目的共同心愿,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实践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可持续发展新蓝图。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生态文明建设方略、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方式、绿色化评价体系,已经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念的指引,行动就会失去方向。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形下,我们党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历史潮流,为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环境制约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发展理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百姓的身心健康。我们迫切需要摈弃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树立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绿色发展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面向“十三五”的重要理念,表明我们党针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压力,把绿色发展确立为“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绿色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理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和建立起长效机制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五年来一系列制度陆续出台实施,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可以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系统治理体系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而今年“两会”更是把绿色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都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局高度,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显著成绩。今年的全国“两会”,生态文明建设议题备受瞩目。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坚持这一民生工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成效,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去年,我国绿色发展成绩显著。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党中央正在带领全国人民用实际行动捍卫国家生态的未来。
近年来,国家以及各地方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但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破解执法主体分散、权责边界模糊、制度衔接不够、部门协调不畅、监督机制乏力等制约瓶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就必须紧紧跟上发展升级的大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奋发有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空间规划体系,真正构建以改善环境治理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坚持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基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撑引领绿色发展,加强环保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节能减排、绿色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迫切需要统筹考虑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目标和要求,建议尽快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的立法工作。”全国人大代表王金南、张天任和全国政协委员李朋德、潘碧灵纷纷就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提交专门的议案提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时机已经成熟。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是构建和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各地和各行业,其建设人人有责,成果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之上。”王金南认为,我们迫切需要统筹考虑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目标和要求,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为切实构建完整、协调、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章、宪法中都有重点阐述,近年来,也出台了不少部门规章制度和地方法规,但还缺少一部统领性、专门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张天任认为。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立法,分散在宪法及其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环境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由于缺少专门性立法,在实践中造成一些困扰,如生态保护的协调性和衔接性不足,部门职能交叉或职责不清,某些领域存在明显的立法空白、立法层级低、立法碎片化等问题。”潘碧灵说。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是对现有部门和地方法律规章进行生态化改造的迫切需要。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使之作为专门法,对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传统部门法进行生态化改造,使其与专门的生态文明立法一起形成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整体合力。”李朋德说。
“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已经构建,但社会及公民个人层面的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常务副局长周剑平认为,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能够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明确“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周剑平说,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夯实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的良好格局。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道德观、价值观、自然观以及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自觉行动的关键阶段。”周剑平建议,开展生态文明进课堂活动,将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实践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周剑平说,还可以充分发挥中央媒体的优势,解读生态文明政策,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需要一个提供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周剑平建议,建设一个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展览馆,面向海内外讲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