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章凤 李青原
高端制造业对知识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强烈的依赖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集聚、培养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强烈的互动关系,这将助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占据全球产业链主导地位,并对构建我国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全球价值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理念创意、设计、制造、品牌、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生产阶段所具有的价值节点上,由分散在全球的多家企业所创造,并按照生产流程链接形成贯穿全球的价值链条。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决定了企业仅能获得较低的附加值。因此,企业或国家要改变在全球价值链中被动局面,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产业升级面临的核心问题包括:选择升级的方向、学习的对象(全球价值连中的主导企业)以及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等。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紧跟产业发展的全球趋势,跟从并学习领先全球的同行企业,从事与领先企业发生实质性关联的生产活动等,以此嵌入全球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基础。在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中,处于较低附加值环节的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提升生产能力,优化工艺流程和环节,节约投入要素、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处于相对较高附加值环节的制造业则可以通过创新能力升级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市场价格和占有率,扩大增值空间。
嵌入全球价值链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后来者可以借用技术、知识等的创新升级,沿袭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方向、跟进发展路径,建立自身的产业基础,以满足国内需求。可见,全球价值链提供了一个相对高效的平台,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全球价值链对制造业升级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工艺质量的提升,原始设计制造,品牌与售后服务以及劳动密集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价值链的升级等方面。一方面,嵌入全球价值链可促进制造业的优化调整。制造业企业由最初的低附加值率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包括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建设、营销渠道构建等,提升产品复杂性、提高质量和增加类别,延伸价值链以覆盖增加值更高的功能,完成价值链上下游环节的嵌入,实现制造业企业的功能升级。另一方面,全球价值链的链条升级促进制造业的资源的再配置。随着新产业链的不断涌现,创新与市场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机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全球价值链相较于原有价值链,在整体上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将带动制造业原有价值链重新嵌入新价值链的相应环节,实现资源的再配置与企业治理机制的创新。
全球价值链上的主导企业将实时调整价值链功能布局,减少或退出增值相对较低的环节。具有较强产品升级与功能升级能力的跟从企业,将借此时机,增持主导企业所退出的 “非核心功能”,从而在知识和技术密度方面,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助推产业创新。在全球价值链上,主导企业通过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等渠道产生技术与知识的外溢,这种外溢带来的益处的大小取决于跟从企业的吸收与创新能力,即主要取决于跟从企业积累人力资本和知识技术资本的能力。
近年来,美、德、英、法等发达国家积极部署制造业发展战略,先后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 2025战略》、《新工业法国》。发展中国家也加快谋划布局,如印度提出 《国家制造业政策》。我国于2015年5月出台《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业要以人才为本,要向创新驱动、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向绿色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的特征而言,中高端制造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制造嵌入全球价值链,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品模式、商业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规划,既重视培育发展新型产业路径,又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同时对全球化、绿色制造、品牌建设等方面也提出具体发展路径与要求。
201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为全国GDP实现6.7%的增速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51.4%,总体走势持续平稳,制造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在5个构成制造业PMI的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为53.5%、新订单指数为52.8%,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1%,均高于临界点,供需关系持续改善,产需平衡较为稳定。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大半,长期以来贸易顺差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2016年中国贸易顺差为2450亿美元,较2015年下降480亿美元。中国制造正在从低端向中高端价值链演进。
《中国制造2025》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重点战略,工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首先,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的产业规模显著增加,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其次,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已成为我国工业的支柱产业,以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工程机械和石油化工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已经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初步形成了汽车、海洋工程装备与造修船、石油化工装备等产业集群。再次,立足产业优势,大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自主创新,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拓宽产品领域。信息技术促进产业融合,钢铁、石化、粮油、轻纺等传统产业体系拓展和完善,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升级,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素质直接关乎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制造企业的市场品牌和制造行业的附加值水平。《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绘制了美好的蓝图,同时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规模、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目前我国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明显短板,培养速度与质量都远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限制了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为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必须将培养数量丰富、专业齐全、技术精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重中之重,为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我国以十大产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截至2015年底,我国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达到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其中,高技能人才仅为4501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6%,占比严重偏低。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制造业继续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刺激了先进制造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释放。从南方人才市场发布的2015年分析报告得出,从行业招聘需求看,制造业招聘需求占50.73%,位居第一。其中,技工行业首次“杀”入行业需求的前五位,以6.01%的比例位列用工需求第四位。
在主要制造领域中,机械一体化、高端装配制造、信息技术、新型医疗制造、新材料制造、能源与环保产业等对专业技术人员、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以富士康和联想为例,除招收普工外,对成型、冲压和SMT等技术类岗位有明确招聘要求与标准。从趋势上看,企业对劳动者的专业标准、严谨程度、熟练程度等要求正在逐步提高。
随着制造业市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逐渐提升,制造业企业对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据调查,六至七成的制造业企业招聘高技能人才时,将学历要求规定为专科及以上,其中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对学历的要求更高,主要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
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动手能力强,具有解决实际技术操作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进一步补充其技术原理等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成为手脑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高端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重点。
随着制造业岗位的技术含量逐渐提升,绝大多数企业将技术人才选用标准逐渐对知识经验和工作经历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90%以上的紧缺岗位都对工作经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中高技能人才岗位对知识经验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有3~5年的相关工作经验,部分专业技术极强的岗位甚至将工作经历年限标准提高到10年以上。
制造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新产品的发明创造、现有产品的技术工艺改良和生产流程优化等方面。一般而言,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是通过对重复性工艺流程的熟练掌握来提高产出效率,而高技能人才则是通过对精密技术的研习,对生产全过程进行优化和设计。
高端制造业有着完备的创新流程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对上下游企业起到极强的带动作用,为全产业链的技术革新提供支持。这就意味着高端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具有极强的岗位适应性,不仅能够胜任同专业工作岗位,在产业链上下游及相邻产业集群中也同样可以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
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目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除各级各类在职培训外,还应探索和推广以“师带徒”为代表的多渠道培训形式。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的重点企业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企业人才培养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国际经验表明,企业内“师带徒”是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有效方式。引导与支持企业与技师建立技工培养责任制,应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技师薪酬、晋升、评先等相挂钩,激发“师带徒”的积极性。
职业技术院校应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与企业合作育人。在强化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专业前沿理论和新技术学习,构建项目式课程模块。借鉴国外应用技术科技大学、双元制大学的经验和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培养特色。大力推行职业院校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鼓励高职院校加大对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推广技工人才 “订单培训”和“定向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制造业升级的现实需求,因此,应在加强学校教育质量和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借助外力共同打造职业教育与培训平台。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步伐,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海外实习实践和国际职业技术大赛中,不断扩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1]王晓红.以创新设计引领制造业升级[N].人民日报,2017-7-5(07).
[2]邱国栋,刁玉柱.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战略延伸模型——基于本土制造企业的跨案例研究 [J].财经问题研究,2014,(4):19-27.
[3]乔章凤.外贸企业国际化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 [J],国际经济合作,2016,(7):54-58.
[4]刘仕国,吴海英,马涛等.利用全球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J]. 国 际 经 济 评 论 ,2015,(1):64-84.
[5]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显示制造业走势平稳[OL/EB]. http://news.cctv.com/2017/07/31/ARTIei8gAATXRmGcEzCStirD170731.shtml,2017-7-31.
[6]证券时报网,工信部解读《中国制造 2025》,2015-5
[7]新华社,我国高级技工工人 占 比 严 重 偏 低 ,http://news.xinhuanet.com/2017 -06/09/c_1121118055.htm,20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