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东
(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学院 010051)
由于现阶段我国汽修专业教学课时的制约,加之教学课程改革以后关于汽车基础内容不断增多。种种因素导致汽修教师针对汽修基础的教学内容显著增加,课时内容多,教师讲课进程就要不断加快,致使学生对汽修知识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基础掌握不够牢靠。
在汽修教学中,教师通常占据主导地位,不注重课堂互动,致使学生难以紧跟教师的思路与课程进度,极易对汽修教学失去兴趣。在进行实际的系统化教学中,学生面对相对复杂繁琐的教学内容时,学生便难以集中精力,失去学习兴趣。
在汽修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场地设置较为滞后,导致学生对实训过程缺乏重视,缺少实车检测的教学机会,并缺少学习压力,在实际训练中经常“敷衍了事”。汽修教学时,实训的相关设备不仅数量较少,并且实训设备较为落后,与时代脱轨,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汽修需求,导致学生不关注维修方法的通用性。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对汽修底盘教学资源相对紧缺,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与我国教学现状不相适应,导致教师对教学资源运用不合理,学生在实训课程所学内容与课堂内容不统一,进而致使学生对汽修专业的方法掌握不一致,汽修教学整体效果显著下降。
教师在进行汽车底盘维修技能培训课中,应设置起步较低的门槛,使学生能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然而这并不是说教师在汽车底盘教学实训课前要设置缺少难度的教学任务,而是设计难度中等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中便掌握汽修底盘维修的基础知识。当前阶段,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存在不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状况,导致自身维修知识掌握不够,在实操训练中缺少理论依据,无法完成专业的维修操作。就这一教学现状而言,教师在进行汽车底盘维修教学时,应立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现实需求,提前安排好教学任务,强化学生对底盘维修的思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1]。
教师在实际维修训练的课堂中,应分配给学生相应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中来。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性的先传授学生的技能实训内容,再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虽然听懂实训内容,却难以找到入手点。基于此,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基本情况,进行分组教学,运用“先操作后学习”的模式开展教学。
举例而言,教师在对发动机维修技能进行探究教学时,可以先分小组,齐心协力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小组内分工不同,优质学生可以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设置对发动机观察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仔细的观察,研究并记录发动机的型号、内部构造、外观特征等基本信息,小组内成员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掌握发动机各部件位置、基本工作原理、各部件作用以及各部件的构成等,当学生全面掌握发动机构造以后,教师便能够知道学生检查并维修发动机故障,由于学生已经充分了解发动机的构造,便能够较容易的学习这一技能[2]。
在实际操作训练课程后,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实操技能。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指导学生对汽车底盘维修知识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强化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汽车底盘维修课程中,假若学生只纯粹的反复操作,缺少系统的总结思路与归纳知识,就会导致在后期的操作维修中只能处理单一问题,无法解决其他底盘故障。
进行科技争鸣的新时代,汽车体系在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原始型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汽修需求,故此,教师应对汽修专业教学进行深入改革。首先教师应提升学生对底盘维修的学习兴趣,并强化学生对汽车底盘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