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山旅游区水土保持模式探究

2018-12-04 03:05陈秋艳张凤秋罗培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7期
关键词:方山旅游

陈秋艳 张凤秋 罗培

摘 要:四川东北部山区,方山地貌分布密集,受特殊的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农业和生活用水困难。随着近年来旅游开发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活动与旅游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活动的用水矛盾不容忽视。为协调两者的用水矛盾,满足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该文探讨了3种适宜方山地貌区的水土保持模式,以达到水土资源保持的目的,促进当地农民收入的提升,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方山;旅游;水土保持模式;景观化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7-0118-03

Exploration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atterns in Fangshan Tourist Area in Northeast Sichuan

Chen Qiuyan et al.

(Land and Resources Colleg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2,China)

Abstract: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northeastern Sichuan,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Fangshan is dense. Due to the special Landforms and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factors,the soil and water loss in Fangshan District is serious,and local agriculture and domestic water are difficul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recent years,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and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activiti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cannot be ignored.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water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to meet the needs of residents' leisure travel. The article explores thre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models suitable for the Fangshan landform area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while promoting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t that time,to meet the social,economic and ecological triple benefits.

Key words:Hilly mountain region;Tourism;Water conservation;Landscape

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发展的形势愈发良好,方山地貌区的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日趋旺盛,但是水土流失问题也日益严重。发育于产状水平或平缓岩层分布的地区,受到强烈的切制后,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形若桌状的方山,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特性。受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气候等影响,四川东北方山区顶部水资源来源丰富,但是“留不住”水。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暴雨集中,水资源流失快;“冬旱”、“春旱”和夏季的“伏旱”交替,水资源缺乏。

20世纪90年代有一些针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讨论,其中一部分提到了山地旅游区的水土流失、水资源缺乏问题,但是缺少针对性、系统性的研究。宋秀杰等指出旅游设施和旅游活动破坏植被,土壤板结,增加地表径流,导致了较严重的水土流失[1]。1994年,丁祖荣较系统的从农业耕作、土壤、地形地貌、气候和索道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景区内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2]。梁明英阐述了泰山在丰水、枯水期水资源对人民生活生产、旅游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包括一些拦蓄工程建设、水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改善供水条件后,促进旅游业发展[3]。王贵征提出将水土保持与旅游业相结合,在山区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梯、坝、滩、林、果、草6大水保措施并施,形成河流、梯田、鱼鳞坑、水库、森林的景观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为协调旅游景区水土资源流失的问题,探讨了不同水土保持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功能[5]。

方山地貌区的水土保持治理,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到特殊的“Ω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国家政策,综合考虑,提供解决措施。

1 研究区域概况

四川省东北部的方山分布非常密集和典型,南充市的营山县、仪陇县、阆中县北部,广元市苍溪县东北部、旺苍县南部,巴中市南江县南部、平昌县东部、达州市通川县北部等,都是方山地貌的典型发育区。由于方山顶部平坦,视野开阔的特性,有较大的旅游价值和科普科研价值,是目前地质公园开发、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区域。其覆盖面积广,涉及的农业人口多,且地处较偏远山区,生产方式单一,群众生活困难,这些区域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区。在国家“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旅游扶贫”、“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支持下,建立或批准了四川营山黑马山地质公园,四川通川千口岭地质公园、四川平昌三十二梁旅游区、四川省泸州市方山风景区、广元旺苍黄茶种植基地、营山明德茶园种植基地、营山孔雀乡鸡冠花种植基地,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是,方山顶部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加之山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本身脆弱的环境,加上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加剧了水土资源的流失,使得粮食、经济作物的产量低,进一步减少了当地农户的收入。

2 水土保持措施的景观化

旅游区水土保持措施需注重与环境相协调,具有景观化的特征[6-78]。沟、渠、塘、湖等工程措施应与生态、景观、环境保护相结合,使景观、生态与水土保持相得益彰,形成一个良好的景观生态休闲区[9]。根据工程的自然环境和景观特点,将水资源与景观建设密切结合,设置不同的景观地带,实施相应的水保设施[10]。水土资源的保持应该与生态旅游相结合[11-13],针对旅游资源较丰富、存在水土流失的地区,结合点、线、面的整治方式,将旅游开发与水土保持建设相结合,达到美化环境、保持水源的目的[14]。

在当代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从“农旅水”相结合的角度来提出适宜于方山区水资源保护措施,促进旅游区的水资源保持措施与旅游景观协调发展,设计上尽量景观化、生态化。以治理水资源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创新提出适宜于方山旅游区的“农旅水”结合型水资源保持模式,并依据该模式布置一系列水体景观工程措施、林草景观措施和农业景观措施,3大措施的景观化,促进农业产业生产、景区建设、旅游活动的协同发展。以达州千口岭地质公园为例,根据千口岭村沿道路延伸的条带状分布格局和沿主道路左右对称的地形条件,确立了“廊道+斑块”的基本治理格局,建立“水资源保护措施+农業产业+旅游”的治理模式。以千口村主干道为核心,在道路两侧栽种经济林果、观赏林和布局农业产业,形成独具农业观赏特色和水土保持功效的景观化林草措施。道路两侧对称分布的“Ω”型槽谷,层层梯田广布,田垄阡陌隐绰,是天然的景观资源。基于“Ω”型槽谷上部宽泛,下部陡窄的地貌形态,可适当布局小型水利设施,如塘堰、蓄水池,具有工程量小、建造成本低的特点;梯田夏可种稻,冬可蓄水,调节冬旱、春旱;田埂栽种桑果林等经济林果,达到保持水土、美景观赏和农业收成的的三重目的。

3 农旅水结合型水土保持模式

3.1 农业观光模式 方山地区采取“景区+公司+农家乐”、“公司+农家乐”的合作模式,用水缺口大,景区用水、山顶牲畜饮水和灌溉用水必须寻找更广阔的水源。利用特殊的合作开发模式,将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利用。以“美丽田园·生态旅游”为主题,以农家乐为中心,发展节水农业,创建花卉种植、生态茶园、经济果林等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配套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种植技术,为游客提供农事休闲体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农旅结合,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3.2 山地水保林观光模式 根据特殊的地形地貌设置林草措施,方山顶部平坦,四周陡峭的严受侵蚀,发育多条槽谷(如图2),储水能力低,可供灌溉和引用的水资源少。为保住山顶水资源,减少坡面水资源流失,根据地形模块,如山顶平坝区、坡地缓冲区、分水岭区来规划种植坡地水保林、分水岭防护林、梯田地埂林、塘堰防护林等林草景观措施,实现蓄水保墒,减少水土流失。

3.3 水利观光模式 水利设施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工程措施、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旅游景区,促进水利设施的景观化,包括截排水沟、水库、堰塘、蓄水池、坡改梯和淤地坝等工程,在周边合理规划绿植、果林,配合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游客可进行水上娱乐、垂钓、野餐等游乐活动。可以蓄存水资源,应对地区农业春旱、伏旱和冬旱,满足景区开发运营用水需求,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景观资源,亦可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需求。

4 讨论

在乡村休闲旅游开展的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结合水土保持理论、生态景观理论、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改善方山地貌区的农业生产用水条件,探索适宜于四川东北方山旅游区的水资源保持的农业观光模式、山地水保林观光模式和水利观光模式,使农民更好地应对极端灾害天气,实现作物增产,农民增收;防止景区基础服务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水土资源流失,协调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用水的矛盾;做好水资源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方山旅游区的水资源保持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宋秀杰,赵彤润,郑希伟,等.松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1997(03):59-61,96.

[2]丁祖荣,吴有正.山岳风景区旅游开发中水土流失问题的研究——以皖南齐云山客运索道建设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1994(03):20-24,34.

[3]梁明英.泰山水景观旅游资源与水环境保护[J].泰安师专学报,1997(06):95-97.

[4]王贵征.水土保持与旅游业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9(02):25-26.

[5]甘枝茂,甘锐,岳大鹏.水土保持旅游的有关概念及水土保持旅游资源的类型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05):238-241.

[6]邱扬,杨磊,王军,张英,等.黄土丘陵小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05):1159-1166.

[7]刘国彬,杨勤科,郑粉莉.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01):11-15.

[8]张起风,胡海波,鲁小珍,等.美林湾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04):132-135.

[9]何昉,王永喜,吴长文.海滨山地度假区开发的水土保持方案探讨——以深圳市崎头岭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0(03):59-61,71.

[10]陈宗伟,张翔.基于景观功能的山区旅游公路水土保持设计思路——以湖北神农架木鱼坪至兴山县昭君桥旅游公路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06):46-50.

[11]翟玉堂,常明芳,任晓燕.发展水保型生态旅游产业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利,2007(06):31-32,30.

[12]卢宗凡.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经验、问题及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4(09):7-8.

[13]翁伯琦,应朝阳,黄毅斌,等.闽北山区红壤丘陵开发地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01):147-150.

[14]朱苏加,郭凤云,张秋娈,等.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建设中实施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9,26(03):21-25.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方山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如方山
小A去旅游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