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外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综述

2018-12-04 09:25郭潇雨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内部化动因区位

郭潇雨

摘要: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逐步深入全球市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多边合作机制的不断加强,中国的企业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中国的对外战略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此背景下整理归纳了国内外各个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特别是选择投资建厂的因素分析。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一带一路”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形势大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在这一变化中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内在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内在需求的增长同时也为我国多边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主要动力。尤其是我国提出的为世界所瞩目的“一带一路”战略,这一伟大战略是我国崛起的标志之一,也体现了我国发展的国际化视野。

“一带一路”战略具体是“古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当今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伟大战略是习主席于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时提出的,并将这一战略作为中国长期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在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加入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一事件表明这一伟大战略正式升级为国家级战略。2014年,在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第八次会议中,研究了“一带一路”战略的规划并发起建立丝绸之路基金与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众多,政局稳定,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30%,强大的经济增长空间为我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新的构想。该战略不仅是中国进一步面向全世界的全球经济合作的战略与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战略,还是我国进一步建立开放型的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载体。

二、文献综述

1.国外部分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FDI的迅猛发展,西方世界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著名的FDI理论。学者们最开始的研究对象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解释,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上世纪7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经济学者们的大范围关注,学者们对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的原因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并尝试从FDI理论上加以解释这一现象。

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奠定了现今西方学界关于跨国FDI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认为垄断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起决定性作用,强调只有那些拥有垄断优势资格的企业才可以从事FDI。

巴克利内部化理论的提出是西方世界FDI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理论通过对中间产品市场缺陷的论述,将海默的垄断优势论进一步加以延伸。其表现为这一理论在市场缺陷的探讨中考虑了和产品的交易成本有关的内容,从产品的成本与收益这两方面解释了FDI的动因,并认为只要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以及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企业便可以获得内部化的优势从而可以进行跨国经营。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综合了自垄断优势论以来国际投资学说各流派的观点,尝试对FDI进行一个较全面的阐述。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三优势范式”(OIL),即跨国公司进行FDI的主要动因是因为其拥有三大优势,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这一问题,并且通过对生产区位选择决策的论述,证明了区位因素在FDI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理论将产品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很好的解释了以美国为首发的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一定时期内FDI的区位选择动机和原因,但却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FDI的行为与动因。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也是一种主张利用企业优势的FDI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研究了日企的对外投资行为,解释了日本企业FDI的动机和产业的决策。认为FDI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入手,边际产业即指那些已经处于或者将要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并且从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提高FDI的效益。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FDI行为,不同于传统的只依赖垄断技术优势进入跨国市场的观点,这一理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拥有小规模生产技术的比较优势,所以也可以进行FDI,该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FDI提供了些许理论依据。

2.国内部分

2.1面板数据

梁锶和苑生龙(2016)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显示,我国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地方企业FDI的趋势主要受限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及其他内部的原因,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具有显著差异,对市场和资源的寻求,是企业进行FDI的主要动因。此文不足的地方在于对地方企业FDI的模型中并没有考虑跨国市场的因素,也没有考虑国内政策对FDI可能造成的影响。

2.2模型分析

陶涛和麻志明(2009)②运用Anderson的原始引力模型,发现我国企业对各个区域进行的FDI动因有所不同。我国企业向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FDI行为更多地是为了取得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式;而对发展中国家的FDI行为更多地是为了寻求市场和资源。其中我国FDI中寻求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利用东道国丰富的资源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的生产,但是并没有达到在东道国生产和销售产品以替代对东道国出口的阶段。刘青、陶攀与洪俊杰(2017)③基于广延边际与集约边际的视角利用二阶段引力模型,从决策规模和区位选择这两方面研究了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原因。发现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具有尋求市场的特点,这是因为目标国的市场规模对中国海外并购的投资决策规模和区位选择都有较明显的正向作用。

2.3國家对比

汤建光(2007)④通过对比中日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汇率政策的处理、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政策导向的不同,得出我国企业进行FDI的基本动机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自然资源寻求型, 另一种是技术管理学习型。选择资源寻求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正处在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这表明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大增,如果依赖进口便容易受到全球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以及汇率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这会使得能源的供给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选择技术管理学习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在很多产业上依然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出口也控制得格外严格。而陈涛涛、陈忱和罗德斯·卡萨诺瓦(2016)⑤则是通过对中国和拉美国家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和投资动机的对比,得出资源类行业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领域,认为中国的投资动因主要依托内需驱动和复杂国内环境带来的能力积累。

2.4宏观角度

周凤秀,张建华(2017)⑥则是从宏观层面入手,考虑了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宏观背景和政治制度,将政府的干预与区域层面的制度环境的演化差异进行整合,发现在中国的FDI企业中政府的参与程度和国有经济的比例均呈现出较高的状态,认为企业的对外投资动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干预。

参考文献:

[1]梁锶,苑生龙.主体二元化背景下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管理评论,2016,28(02):49-60.

[2]陶涛,麻志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25(02):152-155.

[3]刘青,陶攀,洪俊杰.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研究——基于广延边际与集约边际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7,52(01):28-43.

[4]汤建光.中日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特点比较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2007(11):85-90.

[5]陈涛涛,陈忱,罗德斯·卡萨诺瓦.中国与拉美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J].拉丁美洲研究,2016,38(04):94-110+157.

[6]周凤秀,张建华.政府干预、制度调节与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03):99-113.

猜你喜欢
内部化动因区位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蒙元京畿区位论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地理区位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
新疆五彩湾露天煤炭开采环境成本内部化驱动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