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点燃历史课堂

2018-12-04 18:06李松桥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隋炀帝诗句诗意

李松桥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部编历史新教材投入使用。新教材学习单元的编排更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完整,导语部分多用耳熟能详的诗词,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诗意的境界,让学生在吟诵声中,不知不觉进入历史学习的求知空间。在历史教学中,诗词点亮了学生的求知心灯,诗意点燃了沉寂的历史课堂。怎样利用新教材中精选的诗词,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帮助,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历史课堂呢?

一、读诗思人,历史人物不再陌生

历史人物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作用的人物。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人物,正是这些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认识,影响着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的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认识,对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或影响辩证评价。这时,教材中精选的诗句就可以大显身手了。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时,用李白《古风》组诗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导入,精心设计读诗环节,并设置问题,让学生齐读诗句,思考问题,认识历史人物。读诗调动了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兴趣,讲诗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思疑升华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感悟。再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也可充分利用教材导语部分所列唐朝诗人王珪《咏汉高祖》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让学生在反復读诗中思考刘邦的草莽经历和灭秦建汉的伟大功绩,历史人物的形象在诗意中瞬间高大起来,在学生心目中顿时鲜活起来,历史人物不再陌生,不再遥不可及。

二、吟诗促评,历史评价不再偏颇

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辩证的评价,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教材中精心挑选的诗词,是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辩证评价的最直接的史料。教师可以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简单讲述之后,出示相关诗词,让学生反复吟诵,在已有的粗略认识基础上,结合诗意,形成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客观认识和辩证评价。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生对隋炀帝的认识早就被荧屏上的电视剧《隋唐英雄传》《隋唐演义》等误导至深,隋炀帝被塑造成一个统治残暴、穷奢极欲的暴君形象,一无是处。然而,历史上隋炀帝虽有过错,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和确立科举制度就可圈可点。根据学情,教师引导学生吟诵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一诗,借助诗意,帮助学生树立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客观辩证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人的评价是辩证的,他在诗中一分为二地看待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现象。人们都说隋朝短暂而亡,就是开凿大运河引起的,这种说法有失偏颇。诗人的观点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形成,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辩证的评价也就水到渠成,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就入脑入心。再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可以引导学生吟诵杜甫《忆昔》一诗,在教师讲述诗意之后,学生以诗句中描述的情景为轮廓框架,在脑海中再现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富民殷的强盛景象,对开元盛世有了更加直观、全面的认识,对其评价也就不再片面,有失偏颇了。

三、填诗补缺,历史记忆不再肤浅

以诗词为知识载体,将历史知识穿插其间,换一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许学生的感官会被诗句悠远的意境、深刻的思想极大地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自觉投入到学习探究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来。每课学完后,我尝试用填诗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掌握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这两个盛况空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事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将填诗的做法运用到课堂的归纳总结环节当中,让学生在填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将历史知识推向深度记忆,既欣赏了美妙诗句,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出示:1.鉴真东渡的诗句:“_________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2.玄奘西行的诗句:“西行取经悟佛法,东归建塔度众生。太宗挥笔序圣教,_________译场露嵘峥。”让学生先朗读诗句,然后根据诗句意思,在空白处填上相关的历史人物名称。郑成功收复台湾、邓世昌血战黄海等知识点都可以尝试用填诗补缺的方式来总结归纳,学生在填诗中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就不再肤浅。

(作者单位:平江县虹桥学区天岳中学)

猜你喜欢
隋炀帝诗句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六一来了
永恒
冬日浪漫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李渊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