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妮
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评价,一向是个热门话题。最近,这个话题的热度更是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
许多人认识到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买到,认识到了自主创新是国家的根本。这些是正面的效应。
不过,也有不少错误的想法和做法还很流行。一种常见的错误是胡乱吹捧中国的实力,动不动就谁谁震惊,谁谁慌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创始人尹志尧的遭遇。
隔三岔五就有文章这样报道他:“刚刚,这位中国老人,突然回国,美国人彻底慌了!”“中国再一次在核心领域突破技术‘无人区,弯道超车,率先掌握五纳米半导体技术!”尹志尧称,这些夸大报道搞得他们很被动。他们多次要求把文章从网站撤下,但过一些时候,又改头换面登出来,实在令人头痛。
另一种常见的错误是反过来,把中国说得巨弱无比,认为所有讲中国成就的都是假的。在这些人看来,“中国以为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美国,那是假象。”
那么,中国的科技进步是神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总体上,中国排第一的科技领域虽然不是很多,但总是有一些,例如卫星导航系统、航天、手机等。
许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看到中国强的地方,就极度兴奋,而看到别的国家比中国强的地方,例如芯片,就极度沮丧。
必须强调一下,这些反应都是错误的。世界是非常复杂的,科技是非常广阔的。中国在很多领域做得不错,同时,美国或其他国家也在很多领域强于中国,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如果你问,对于中国的科技报道,应该是积极的好还是消极的好?那么回答是,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不实事求是就怎么都不好。
把中国吹上天的“震惊体”和把中国贬入地的“神话体”,看似针锋相对,其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由于无知和懒惰而对世界作出的一种最省力、最简单的解释。
那么,如今世界科技格局究竟是怎样的呢?
目前,传统的世界科技产业竞争主要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美国占据垄断地位的。最典型的就是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一硬一软两大产业。一般人往往觉得美国特别强大,几乎无处不在,其实呢,主要就是因为你平时用的手机、计算机都离不开这一硬一软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芯片和操作系统是两个非常核心的产业。
第二类,是多国竞争,中国作为一个重要跟随者的。这样的领域有很多,例如机械、石油、航运、飞机、手机等等。
第三类,是多国竞争,中国作为领先者的。这样的领域还不是特别多,但已经有了一些,例如通信、高铁、港口机械、民用无人机、数字安防。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这是中国的巨大成功。
第四类,是双头格局,一般是中美两国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典型的例子有两个,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两个都是普遍被认为对于未来非常重要、最有想象空间的。
回想一下,40年前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当时外国舆论的一个常见的评论是:中国提出了规模宏大的现代化计划,真是可喜可贺,不过这个花费要以万亿美元计,大家都不知道如何筹集到如此巨量的资金,这得卖多少石油、煤炭、木材啊?
在那时的人看起来,中国要赚钱只能靠卖原材料。
然而,中国筹集到了巨量的资金,成功地支撑了现代化建设,但并不是来自出口原材料。那时没有人能想到,中国變成了一个出口工业品的国家。更没有人能想到,中国变成了工业产值世界最高的国家。
到21世纪初,中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引起全世界的注意。这时再也没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了,不过绝大多数观察仅仅集中在经济上。那时还很少有人关心中国的科技水平。最常见的评论是:“中国全靠山寨!”
2008年,很多媒体在转载一篇号称是来自兰德智库的文章,标题叫作《2020年,中国将会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事实上,这篇文章是把兰德智库的一部分原文和一些人的“私货”拼贴在一起,凑成了一篇对中国人的谩骂,结果许多媒体还当成真的转来转去。
现在我们知道,这些论调都是错误的。
如果你能想起这些不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你就会注意到,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吃不饱饭,不是没有足够的原材料出口换钱,不是“中国人不会创新”,而是“中国的芯片不如美国”,这已经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进步了!
因为科技竞争并不是战争,战争是破坏性的,甚至是负和博弈,而科技竞争是正和博弈,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竞争中,并没有传统意义的失败者,实际上,所有的参与者都会从科技进步中获得好处。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近百年来不懈奋斗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把自己提升到了高科技竞争的层次。
(摘自七一客户端/《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