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芳,祝玲娟,涂 惠,孔欣怡,赵昌萍,童志青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南昌 330006)
由于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1-2]。ACS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类型的冠心病,其特点为发病急、变化快及病死率高。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胸闷、发作性胸痛等,或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提高ACS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关键是及时有效地救治与护理。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方式,其参照国内外疾病护理常规和标准,根据不同病种,以患者为中心,以取得最佳护理效果为基本准则。笔者对ACS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救治疗ACS患者的影响。
选取2017年1—6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且资料完整的ACS患者共180例,ACS诊断标准参考Mega等[3]报道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ACS标准,符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均无严重合并症、近半年内无其他手术或意外伤害。使用单双号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90例。对照组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40~70岁,平均(51.2±5.4)岁;试验组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41~69岁,平均(50.8±6.5)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如药物缓解疼痛、吸氧、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心理护理及急救护理等[4]。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应用临床急救护理路径[5-6]:1)组建ACS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小组,制定临床急救护理路径相关方案。2)术前准备,包括健康宣教、完善检查、术前谈话、备皮、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心理护理。3)术中护理,备好导丝、球囊、支架、抢救仪器及相关药品,监测心电图、血压以及血氧变化。加强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术后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以及尿量,关注穿刺位置变化。引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积极实施相关生活护理。5)术后1~3 d,讲解ACS的相关知识,如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观察伤口与病情变化。6)术后4~7 d,进行活动指导,鼓励患者下床活动。7)出院指导,术后1周出院,进一步加强ACS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进行用药、饮食以及活动方面的指导,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
比较2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满意度=(满意+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1—2。
表12组患者的治疗指标比较
组别n进门-球囊扩张时间 t/min住院时间t/d住院费用/万元并发症例%对照组9086.5±3.210.1±0.45.2±0.31516.67试验组9085.3±3.49.8±0.15.1±0.266.67t/χ22.446.362.634.25P<0.05<0.01<0.01<0.05
表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例
*P<0.05(χ2=6.03)与试验组比较。
近年来,ACS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能导致患者心肌大面积坏死,早期积极地抗血栓治疗或介入治疗非常重要。常规护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护理人员未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护理操作,仅遵照医生的治疗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如何通过护理工作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是对特定的患者群体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时间和有效的护理,使护理工作有序完成,故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准确性。有研究[7]表明,临床急救护理路径能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质量,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康复的延迟。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在使用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后,患者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提示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可有效改善ACS相关治疗指标,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目前在临床上,已逐步形成以患者的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入院诊断、住院检查、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教育及出院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全方面为患者健康服务,同时患者积极参与,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临床急救护理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