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检验科,山东 青岛,266300;2.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健康管理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脂类、蛋白类等食物增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加。研究发现脂类代谢紊乱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及预防有着密切关系[1-2]。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sdLDL-C)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其血清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但是血清sdL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短期预后结局相关性临床研究证据相对较少[3-4]。在本研究用过氧化物酶法结合冠状普特断层扫描,分别从冠状动脉病变数目、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不同类型病变与sdLDL-C的关系,探讨sdLDL-C是否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1.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就诊于本院13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所有患者均经过冠脉造影明确诊断,排除了肝肾功能不全、肿瘤及孕妇患者。另外选取正常体检者1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脂蛋白胆固醇测定两组在冠状动脉CT检查前分别于清晨3 000 r/min离心10 min和2 h后,从静脉血中分离出300 IxL血清。-80℃冷冻保存,检测SDLDL-C,其余血清检测常规生化指标。它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C(LDL-C)、葡萄糖(Glu)、载脂蛋白Al(apoAl), 分别用奥林巴斯AU54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试剂盒分析。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3 64层螺旋CT分析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心率超过70次/分的患者接受0.5mg美托洛尔(阿斯利康)1h。将130Hu的三个或更多个相邻像素强度定义为钙化。采用Agatston等人提出的方法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冠状动脉钙化点)。纵向图像显示,50%以上的狭窄被认为是有意义的。通过汇总清楚狭窄的冠状血管(无斑块、无阻塞、一个血管病变、两个血管病变)的数量来评价斑块特征和狭窄率。在三个血管病变中,CT>130HU定义为钙化斑块,其中130HU为非钙化斑块,且两者均为混合斑块。如果存在不止一种类型的斑块,最终的分组标以最严重程度的狭窄处的斑块特征为依据。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19.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分类数据组成差异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为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为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生化指标的检测与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的TG、HDL-C 、Glu、sdLDL、sdLDL/LDL-C 明显增高(P<0.05),而TC、LDL-C、apo A1、ApoB、apo A1/ApoB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生化指标的检测
2.2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患者的指标结果根据病变指数、分支数、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的差异,将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分为两组,并对各亚组间的差异进行详细分析,详见表3。不同程度的冠脉病变中包括中段多发斑块形成,管腔轻度狭窄;中段混合斑块形成,管腔中度狭窄;近段多发斑块形成,管腔重度狭窄。详见图1:
表3 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患者的指标结果
续表
分组年龄BMI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Glu(mmol/L) (Ⅰ-Ⅲ组)混合56.73±8.8325.38±3.281.94±0.571.94±0.571.15±0.433.07±0.894.46±0.54非钙化57.78±7.2924.87±3.241.87±0.63ab1.87±0.63ab1.13±0.31ab3.16±0.56b4.46±0.54分组sdLDL-C(mmol/L)sdLDL-C/LDL-CapoAl(g/L)apoB(g/L)apoAl/apoB对照组0.43±0.310.37±0.451.43±0.310.93±0.311.44±0.37病例组 病变支数单支0.35±0.210.37±0.261.53±0.650.94±0.211.52±0.43 (Ⅰ-Ⅲ组)两支0.34±0.280.36±0.221.34±0.540.98±0.241.31±0.56多支0.54±0.32ab0.47±0.54ab1.57±0.651.23±0.38a1.12±0.45狭窄程度<50%0.32±0.150.34±0.251.32±0.150.94±0.321.52±0.45 (Ⅰ-Ⅲ组)50-75%0.39±0.210.47±0.29*1.28±0.21*0.97±0.431.50±0.54>75%0.47±0.23ab0.54±0.23ab1.22±0.54ab1.24±0.54ab1.32±0.34ab斑块特征钙化0.35±0.290.34±0.221.35±0.690.95±0.291.65±0.29 (Ⅰ-Ⅲ组)混合0.37±0.430.36±0.411.37±0.730.97±0.341.47±0.43非钙化0.38±0.33ab0.37±0.36ab1.38±0.531.04±0.35ab1.38±0.31ab
a,与对照组比较,P<0.05;b,与I组比较,P<0.05。
图1 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程度 A:中段多发斑块形成;B:中段混合斑块形成,管腔中度狭窄;C:近段多发斑块形成,管腔重度狭窄
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脂质危险因素,而sdLDL-C是主要的LDL-C型。研究结果显示在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险方面sdLDL-C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LDL-C[5-6]。而sdLDL-C被认为是主要的LDL-C型,国外研究表明sdldl-c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方面优于ldl-c,但在病变分支数目、病变程度等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采用过氧化物酶法检测sdldl-c,用过氧化物酶法检测sdldl-c,从不同角度将病变分为各组,分析传统脂类指标与sdldl-c的差异,找出与病变程度相关的较好指标但是关于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及斑块特征的研究明显较少,此次研究检测了sdLDL-C与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及斑块特征的关系,并且分析传统脂类指标与sdLDL-C的相关性。为更准确的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变程度提供依据[7-8]。
与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的TG、HDL-C 、Glu、sdLDL、sdLDL/LDL-C明显增高(P<0.05),而TC、LDL-C、apo A1、ApoB、Apo A1/Apo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病变支数中单支、两支及多支病变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多,sdLDL-C、 sdLDL-C/LDL-C、apoB增高,HDL-C下降。研究结果发现狭窄程度分为<50%、50%-75%、>75%,随着病变狭窄程度的加重,sdLDL-C/LDL-C、apoAl、TG、TC、LDL-C增高; HDL-C下降。斑块特征程度分为钙化、混合及非钙化,TG、TC、LDL-C、sdLDL-C、apoAl增高; apoAl/apoB、HDL-C下降。Koba等[9]还发现,在非脂类治疗组,sdLDL-C可以作为独立于其他脂类指标的严重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原因可能为主要为氧自由基等所形成的氧化修饰sdLDL-C,氧化后其生物活性明显改变,巨噬细胞的识别度明显提高,并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引发者[10-11]。以往的研究表明,sdLDL-C能显著提高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促进增殖和降解。巨噬细胞的作用,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2-13]。sdLDL-C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1)小直径、高密度的sdLDL-C颗粒易通过内皮细胞沉积在动脉壁上;(2)较少唾液酸的sdLDL-C颗粒易与动脉壁的蛋白多糖结合,使其在动脉壁停留的时间延长;(3) sdLDL-C颗粒易被氧化和修饰。(2) sdLDL-C结构与sdLDL-C分子中sdLDL-C受体的低亲和力使sdLDL-C很难被受体识别和清除;(4) sdLDL-C易于被受体清除;(4)sdldl-c易被铁氧化,铜离子介导的氧化形成氧化的sdLDL-C,氧化LDL诱导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并转化为内皮细胞。形成巨噬细胞,胆固醇在巨噬细胞中积累形成泡沫。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4]。此外,sdLDL-C颗粒表面极性分子减少,与动脉内膜上蛋白聚糖亲和力高,易黏附于血管壁进入血管内皮细胞。sdLDL-C 也极易被氧化,在内膜动脉血管壁sdLDL-C 被氧化可增加单核细胞的黏附和渗透,通过刺激单核细胞化学引诱物蛋白1(MCP-1)和炎症过程,导致泡沫细胞的形成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15]。
综上所述,血清sdLDL—C可以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指标,临床价值较高,因为此次研究例数较少,需要进一步展开多中心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