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2018-12-03 03:02齐欣吴永梅刘群菲
创新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力

齐欣 吴永梅 刘群菲

摘 要: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从分析性指标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两个方面对河南省粮食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河南省小麦和玉米每亩单产水平均位居全国主产区首位,但是生产成本也较高,尤其是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偏高,导致小麦和玉米成本收益率不高。河南省小麦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均位居主产区首位,效率比较优势位居第二位,说明河南省小麦生产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效率规模优势虽然位于第二位,但是不十分明显,玉米生产不具有规模优势,效率优势也不显著,目前河南省玉米生产几乎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关键词:粮食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9-4-5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9.001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alysi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Qi Xin, Wu Yongmei, Liu Qunfei, Guan Haojie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grai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of Henan Province from two aspects of analysis indexes and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es. We found that the yield per unit area of wheat and corn in Henan Province ranks first in the major producing areas of China, but the cost of production is higher, especially the cost of labor and land, resulting in low cost-benefit ratio of wheat and corn. The scal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wheat in Henan are both in the first place among the major production areas, efficiency comparative advantage ranks second. It shows that the wheat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s a stronger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competitiveness, but efficiency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not obvious despite ranking second. Corn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s no scale advantage, and unobvious efficiency advantage, currently the corn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barely has any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grai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comparative advantage

1 引言

河南省作為我国粮食核心生产区,2016年粮食总产量5 946.6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黑龙江省的6 058.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近10%。目前,河南省粮食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然而粮食产业竞争力相对不高,制约着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实现及“四化同步”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地区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块儿“洼地”,其社会经济发展直接关系着 “十三五”时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对河南省粮食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优势、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河南省粮食产业竞争力更上“高地”,而且对于稳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19世纪,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对于世界各个国家而言均会获利。199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即“钻石模型”,认为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包括4个决定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战略组织和竞争)和两个外部因素(随机事件和政府行为)[1]。芮明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认为产业竞争力除了上述6个因素之外,还包括知识和创新这两个核心因素[2]。

国内学者对于粮食产业竞争力也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朱希刚运用农产品保护率这一指标对我国大米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进行测算,发现我国大米尤其是优质大米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3]。岑彩云利用资源成本系数法和社会净收益指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发现园艺产品、畜产品和烤烟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4]。孟庆福等构建粮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结合我国31个省区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5]。孙丽姗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河南省现代粮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河南省粮食产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6]。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粮食产业竞争力分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然而对于区域粮食竞争力方面的研究需要强化,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河南省粮食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较为不足。笔者运用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比较优势进行测算,并结合测算结果为促进河南省粮食产业竞争力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 实证分析

2.1 成本比较分析

由表1可以直观地看出,小麦生产总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生产成本由物质服务费用(种子、化肥、农药、租赁作业费等)和人工成本两部分组成。2015年,河南省小麦生产每亩总成本1 043.23元,高于全国平均平均水平(984.3元),略低于河北(1 050.68元),居全国小麦主产区第二位,安徽省总成本最低,为河南省总成本的近80%。

从总成本构成来看,2015年全国小麦生产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平均水平为79.71%,河南省生产成本占比为71.4%,而土地成本占比高达28.6%,居全国主产区之首,主要原因是河南省区位优越,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再者中原经济区上升為国家战略以来,河南省将拉动全国东西南北各枢纽带联运起来,将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更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区域,人多地少的矛盾尤为突出,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显得尤为稀缺,土地成本相对较高。从生产成本构成来看,2015年河南省小麦生产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为55%,略低于全国水平(53.6%),而人工成本占比为45%,也排在全国小麦主产区首位,安徽省最低为36.8%。

总体来看,河南省小麦生产总成本较高,而在生产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比较高,农业劳动力资源优势并未显现出来,目前河南省小麦生产物质和服务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总成本较高,在成本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河南省小麦生产成本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降低空间,因此,应加强农业科技利用,提高机械化水平,有助于降低小麦生产成本。

由表2可以知,2015年河南省玉米生产每亩总成本996.14元,低于全国平均平均水平(1 083.72元),居全国玉米主产区第4位,比较优势不明显,其中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总成本最低为898.52元。从总成本构成来看,2015年全国玉米生产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平均水平为77.96%,河南省生产成本占比为71.38%。从生产成本构成来看,2015年河南省小麦生产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为48.69%,略高于全国水平(44.53%),排在主产区第6位,而人工成本占比为51.32%,也排在全国玉米主产区第3位,黑龙江省最低为39.6%。总体来看,河南省玉米生产总成本也较高,而在生产成本构成中,同小麦生产类似,人工成本比较高。

2.2 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对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测算,是衡量农业活动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由表3可知,2015年河南省小麦每亩产量和产值均高于其他小麦主产区,净利润为101.68元,成本利润率为9.75%,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远高于河北(35.55元和3.38%)和江苏(19.32元和2.15%)两省水平,但是低于山东和安徽两省,处于中间位置,这表明目前河南省小麦生产并不具有绝对优势。

目前,河南省小麦亩产产量和产值位居主产区首位,但是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生产积极性,降低农业生产投资意愿,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广泛利用,制约了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河南省粮食核心生产区优势,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回报率,成为目前河南省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另外,2015年河南省仍有53.15%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仍以传统散户小规模经营为主,生产效率较低,这也是导致河南省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的原因之一。

由表4可知,2015年河南省玉米每亩产量为540.17千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8.81千克),低于山西省水平(577.65千克),位于玉米主产区第2位,但是净利润为负值,只有内蒙古玉米亩产净利润为正值(112.98元),河南省玉米亩产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均位居玉米主产区第4位,这表明目前河南省玉米生产并不具有绝对优势。目前,河南省玉米亩产量位居主产区首位,但是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为负值,这表明目前河南省玉米生产过程中成本较高,生产要素回报率较低,目前玉米生产还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生产积极性,因此应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积极有序做好农地流转工作,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确保玉米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3.1 规模优势指数分析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是反映一个地区某种农产品生产规模和专业化水平的一个指标,计算公式为:

[SAI=Sij/SiSj/S]

其中,[SAI]为比较优势指数,[Sij]为[i]区[j]种农产品播种面积,[Si]为[i]区农产品播种面积,[Sj]为全国[j]种农产品播种面积,[S]为全国农产品播种面积。[SAI≥1]时,表明[i]区[j]种农产品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即规模优势和专业化生产优势;[SAI≥1]时,表明[i]区[j]种农产品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

由表5可以看出,除河北省外,其他几个省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并且均大于1,表明小麦主产区小麦生产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小麦主产区规模优势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历年河南省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在小麦生产主产区中位居首位,表明近年来河南省规模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2015年,河南省规模优势指数达到2.48[>1],说明河南省小麦生产在全国而言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即小麦生产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充分保持和发挥这种优势,提高小麦深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效率和效益,提高小麦产业附加值,践行农村产业融合实践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村活力。

由表6可以看出,近年来吉林省玉米生产比较优势指数相比之下最高,具有比较明显规模优势,辽宁省次之,这两个省在玉米种植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玉米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呈增长态势,表明玉米生产规模优势日益明显。而山西、河北、山东和河南4省玉米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整体反而呈现下降趋势,表明4省玉米种植规模比较优势减弱,竞争力下降。

尤其是河南省,2012年以来玉米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连续四年小于1,且逐年下降,2015年河南省玉米生产规模优势指数降至[0.97<1],说明近年来河南省玉米生产在全国而言不具有比较优势。追其主要原因可能有:①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导致玉米价格下跌,农民农业收益减少,玉米占粮食总播种面积比重总体不高,仅为32%左右,仅占小麦播种面积60%左右;②玉米目前主要用于饲料原料(70%),几乎很少用于口粮,导致农民玉米种植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地区农民粗放式经营,导致玉米单产不高,进而影响总产量,最终导致农民农业收入增速乏力,形成不良循环。

3.2 效率优势指数分析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是反映一个地区某种农产品种植适应程度的一个指标,计算公式为:

[EAI=Pij/PiPj/P]

其中,[EAI]为比较优势指数,[Pij]为[i]区[j]种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Pi]为[i]区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Pj]为全国[j]种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P]为全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EAI≥1]时,表明[i]区[j]种农产品生产具有效率比较优势;[EAI<1]时,表明[i]区[j]种农产品生产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

由表7可知,2015年小麦主产区除江苏省外其他4个省份生产效率优势指数均大于1,山东和安徽两省略高于1,效率优势不是十分明显,而河南和河北两省相对最高,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生产具有较强的效率比较优势。

由表8可知,2015年玉米主产区除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外其他省份生产效率优势指数均不低于1,山东近似为1,效率优势不是十分明显,山西省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最高为1.65,表明山西省气候和土地资源最为适合种植玉米作物,其次为内蒙古、河北和河南3个省。河南省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位居第4位,在全国玉米主产区而言效率比较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3.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是反映一个地区某种农产品种植比较优势全面衡量的测算指标,计算公式为:[AAI=EAI×SAI]。[AAI≥1]时,表明[i]区农产品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其值越大表明具有的综合比较优势越强;[AAI<1]时,表明[i]区农产品生产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由表9可知,2015年小麦主产区5个省份小麦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其中河南省最高为1.67,表明河南省小麦生产在规模、专业化程度和效率等各方面综合衡量生产能力最强。

由表10可知,2015年玉米主产区5个省份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其中山西省最高为1.58,表明山西省玉米生产在规模、专业化程度和效率等各方面综合生产能力最强。而河南省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略高于1,表明目前河南省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相对较弱,玉米种植无论是单产还是种植规模均有待提高。

4 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发现,目前河南省小麦和玉米每亩单产水平均位居全国主产区首位,但是生产成本也较高,尤其是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偏高,导致小麦和玉米成本收益率不高;河南省小麦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均位居主产区首位,效率比较优势位居第2位,说明河南省小麦生产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效率规模优势虽然位于第2位,但不是十分明显(1.13略大于1),玉米生产不具有规模优势,效率优势也并不明显(1.06),导致综合比较优势近似等于1,说明目前河南省玉米生产几乎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为了稳步提高河南省粮食产业竞争力,结合上述结果,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第一,健全政府政策支持体系,适当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调整补贴标准和结构,适当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倾斜;第二,优化农产品结构,依靠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品质。劳动密集型农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并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须借助于农业科技,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实现粮食生产降本增效;第三,坚持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方向,在土地连片地区,重点推广标准化规模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化经营。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业土地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第四,制定适宜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强信息化服务设施建设,将信息化贯穿到粮食生产整个产业链中,推动粮食现代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芮明杰.产业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J].社会科学,2006(4):68-73.

[3] 朱希刚.中国稻米生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3(6):65-69.

[4] 岑彩云.提升山东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竞争力的探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0 (1):60-63.

[5] 孟庆福,李峰,王艳廷,等.基于熵值法的粮食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 (8):110-113.

[6] 孫丽珊.提升河南现代粮食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13(12):23-24.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竞争力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中国城市竞争力最新排名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