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红
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当下,很多人都认识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考上好学校早已不是生存唯一的出路。考试赢家不等于人生赢家,这早该成为社会共识。古时,读书人热衷于考取功名,但这条路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得一帆风顺的。自古以来,“落榜不落志”成为很多读书人的人生信条。古有蒲松龄、吴敬梓、王国维、梁启超等,今有连续考试失利的马云和孟非等。这些落榜生用自身成就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和尊敬。面对考试成绩,你有过哪些焦虑和烦恼?拿起笔,把你的烦恼写下来吧。
“不要让一时的失落否定你成为英雄的可能。”“我们想成为一张足够广阔的天幕,好承载起足够璀璨的繁星,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
去年,北京大学招生办在公布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结果的同时,给初审未通过的每一位考生都发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安抚信”,字里行间饱含着鼓励与期望,赢得众多考生和家长的点赞!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每有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金榜题名者”自然受万众瞩目,甚至演绎各种版本的“游街”式表彰。“名落孙山者”则只能暗自垂泪,除了至亲好友之外,鲜有人问津。绝大多数落榜生轻则郁郁寡欢,重则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因此,当落榜生心灰意冷之时,得到心仪大学的“安抚”的效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给落榜生写公开信,并非北京大学首创。去年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广东省和浙江省综合评价测试时,未被录取的同学都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未录取通知书”:校长徐扬生写的一封信和一本印着港中大(深圳)校徽的紫色笔记本。笔记本上还印有校长徐扬生的书法作品“天下无难事亦无易事,人生有苦时方有乐处”。“没被录取是遗憾,收到来信是震撼……”收到“未录取通知书”的孩子和家长们都沸腾了,不少家长称始料未及,眼眶几度湿润,甚至有学生反馈因此受到激励,表示还要复读,来年“再续缘分”。
一纸书信,何以如此暖心?关键就在于这种真挚的人性关怀传递了教育的温度,彰显了大学的精神格调。
众所周知,大学是社会的精神高地,担负着引领思想的神圣职责。自主招生本是一种双向选择,“买卖不成仁义在”,如果对没能入围者弃之不理,那就是一种冷冰冰的模式化的程序而已。我招生,你报考,“生意”可以不成,但感情可以留下。给落榜生的一封公开信,预示着高校招生越来越有人情味,这样的人文关怀让人深切感受到大学的包容与胸怀。毫不夸张地说,抢再多的“状元”,并不足以体现北大之能,甚至恰恰相反,对落榜生的关怀,更能彰显北大之“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也是一次成功的品牌营销,在竞争异常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其重要性不亚于教学质量本身。相比于不惜重金“王婆卖瓜”式的宣传造势,给落榜生的一封公开信,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但在合适的时机节点所做出的合适举措,卻起了四两拨千斤之效。这种别出心裁之举,犹如盐溶于水,毫无违和感,令人备感暖心。与那些绞尽脑汁在录取通知书的装帧设计上做文章、不标新立异誓不罢休等诸多做法相比,高下立判。更重要的是,此举还向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尤其对于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孩子来说,其意义非同凡响。
“勿以善小而不为”,小细节更能彰显大情怀。愿更多的大学,能做出这种“走心”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