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格格 郭宜勇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这是淮海技师学院从跨越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结论。近年来,学院始终瞄准“全国知名、江苏一流、苏北领先的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国家级示范性技师学院”的发展目标,坚持运用改革创新思维助推发展,引导全院师生改革前行,为实现学院目标、实现大国工匠梦而拼搏奋进。
淮海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兵营说:“改革创新是学院持续跨越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学院不断尝试与探索改革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效。”
合作创新:“中德合作”培育国际工匠
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宗旨,学院围绕“核心职业技能、核心职业素养”双核目标,在培养“高技能、高学历”双高人才的基础上,提出用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工匠精英。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主动接轨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首创“中德国际合作班”,第一届共招收学生26人。合作班包含机电一体化、汽车运用与维修两个专业,实行双语教学和国内四年、国外一年的学制。学院为合作班学生聘请了德国专业教师,并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高标准、严要求、重训练、求内化的强化教育。
在合作过程中,学院还提出了教师培训方式的创新,对全市职业学校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涉外培训。一方面,在宿迁市人社局、教育局牵头下,学院承办了中德职教合作骨干师资暑期培训班,邀请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来宿迁开展德国“双元制”教学培训。另一方面,学院开启了“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派优秀教师赴德国埃尔福特教育培训中心进修学习,后又组织宿迁市考试鉴定中心和学校6名业务骨干前往德国接受每年一次、为期五年的德国工商业行会(IHK)、德国手工业协会(HWK)考官培训,以助他们取得IHK或HWK考官资质。
为了进一步实现“中德国际班”与德国标准接轨,学院创新性地在每学期初邀请德方专业教师来学院,用两周时间共同探讨学期初教学指导工作,双方专业教师还共同制定和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商定课程框架和具体教学内容,从而确保教学工作与德国行业协会职业培训标准一致;在学期末进行教学业务考核,德方安排主考官来院组织德语和专业课的期末考核,中德双方共同对合作办学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总结,以保障教学实效。“有了德国专家的指导和把关,我们教学管理始终能够围绕目标,紧跟德国职业教育的步伐。”中德班教师如是说。
在此基础上,中德国际班实训教学也在不断地创新形式和丰富内涵。学院根据现有条件并结合德国行业协会职业培训要求,积极改建“中德机电实训基地”和“中德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以确保实训基地设施好、功能全、规模大,既满足“中德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开展高技能培训鉴定的需要,也能满足中德国际班“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工厂”双元培养模式的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中,学院更加突出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训学时占总学时的60%以上,不仅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而且模拟企业接订单、设计、生产、销售四个流程,将培训内容与企业流程完美融合,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实现了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学创新:“单科精进”提升实践技能
“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把每一节课扎实学精学透,这就是工匠精神!”淮海技师学院副院长张兵营这样说道。为了内化工匠精神,锻造学生精益求精的品质,学院创立“单科精进”项目教学法。“精”,就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要求学生踏实学习、认真学习;“进”,就是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从理论知识学习向掌握实践技能飞跃。
“单科精进”项目教学法以技能为中心,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应设计成项目教学法,强调一科一科地学习,学一门课就扎扎实实学好、学精、学透,学生只有通过系部和专业教师的专项测评后才能学习下一门课程。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科精进”教学法更加注重实训,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技术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扎实地练好基本功,养成过硬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如让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产品制作,使专业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少学生反映理论知识学习不仅一点也不枯燥,而且学完后十分有成就感。自2016年学院创立“单科精进”教学法后,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例如16电力2班学生吕浩不仅学习速度快,他通过一件件实物零散元件的识别组装到制作小车成品,很快弄懂了书本上很难理解的电阻知识,二极管电容器等元器件的组装、焊接技术及产品检测等也很快掌握了,他亲自设计制作了巡缉小车,轻轻启动开关小车就在纸张上黑色带状轨迹巡逻行走。全班唯一的女学生仝爽的产品设计以前都是师兄弟代劳,这次也亲自制作机器人。现场表演时,她制作的机器人能前进能后退、能发声还会音乐,全班同学为其叫好。她非常有成就感地说,想把亲自制作的机器人带回家在父母亲戚面前“炫一把”。该班授课老师刘晓晗介绍说,现在创新的“单科精进”教学法将工匠精神内化到每一节课中,激发了不少学生探索和实践的热情,也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在课问,教师仍饶有兴致地点评着学生的产品,观摩学生产品展示、比拼。不少教师还不断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改進产品。“这个小车如果加上一些焊接金属,是不是更酷呢?”“小车看起来很大而笨重,怎么样在原有功能上给小车‘减负呢?”师生学教融洽,教学相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考核创新:“考教分离”提升教学质量
以前,学院也和其他院校一样,考试卷由授课老师命题。学院领导发现,一些授课老师以划重点的办法来提高所教学生的成绩,导致一些学生和教师的学和教都“偷工减料”,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为改变这一状况,学院决定创新考核机制,进行考教分离的重大改革,并按教学大纲要求建立题库,凡考试题都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促使教师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上,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不得有半点马虎。
随着考教分离制度的实施,教师教学出现了新的局面,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还要主动改革创新,开动脑筋创立“任务教学”等新办法。例如机电专业教师赵翔在教机械制图课时,把绘图、公差测量、机械基础整合成“任务教学”,将零散的知识点通过某一项任务具体展开、发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统一,使学生既掌握了绘图知识原理,又认识了公差量具,还学会了量具使用和机械零件检测,促使应学应会的知识全覆盖,重点内容全掌握。
考教分离的机制改革,使学院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学生的理论水平更加扎实,实际技能水平也稳步提升。不少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就业岗位上快速成长,甚至进入单位工作不久就被提拔为技术或管理骨干。例如数控专业学生王武,几年前进入南京奥特佳新能源有限股份公司加工车间工作,由于在校期间知识技能功底扎实,再经自己的努力和刻苦钻研,很快从组长、班长、主管升到车间主任,年薪达15万元。模具专业学生葛振宇,毕业后入职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雄邦压铸(南通)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成为公司后加工车间VALEO专版负责人。
由于实施教考分离,学院的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院形成了招生就业双双火爆。现在,学院毕业生除订单招生的早被用人单位预订外,没实行订单招生的毕业生也早早就被用人单位争抢一空。学院不仅就业形势好,招生形势也越来越好,在宿迁市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技能到淮海,成就乐业发展新未来。”一位南京市名牌高校的毕业生,还慕名到淮海技师学院来“学艺”。他说:“到这里学好技能,才能有好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