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抗癌协会
由于恶性肿瘤的潜伏期很长,尽管早期不易被发现,但身体有时还是能够发出一些警示信号,此时应予以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1)体表出现肿块并且在短期内快速增大;(2)疣和黑痣迅速增大或破溃;(3)不明原因体重减轻或长期不明原因发热;(4)经常出现鼻塞、回吸涕血;(5)吞咽时胸部不适、吞咽困难或有梗噎感;(6)持续性咳嗽、痰中带血;(7)溃疡久治不愈或持续性消化异常;(8)大小便习惯改变,尿血、便血;(9)女性在月经期外或绝经后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10)持续头痛,视物逐渐模糊或听力变化、肢体活动不便。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遍布全身,总数可达500~600个,平时我们可以摸到分布在颈部、颌下、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浅表淋巴结。正常的浅表淋巴结直径多在0.5厘米以内,表面光滑、柔软,按压不痛,可以活动,不与周围的组织粘连。
淋巴结是守卫人体健康的“前哨”,当人体出现炎症、肿瘤、结缔组织病等状况时,病灶对应部位的淋巴结就会发生肿大,发出健康“预警”。淋巴结肿大可以是恶性肿瘤,也可以是炎症。医生通过对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硬度、有无粘连、有无压痛等情况进行分析,就可大致判断病灶性质,再配合超声、X线、CT、磁共振成像或PET-CT等手段,最终依靠病理活检确诊。
肿瘤的检查方法按其对身体是否有创伤可分为有创性检查与无创性检查两大类。
1.有创性检查:通过一些具有创伤性的手段,如活检、骨穿、腰穿等,来获取有关的体液或组织细胞。这种检查方法所得信息最为可靠,也常能达到所谓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2.无创性检查:检查过程不会对身体造成创伤的检查,包括:抽血化验、普通X片、超声、CT、磁共振成像、内镜(鼻咽镜、喉镜、纤维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骨扫描、PET-CT等。
因为有创性检查会对身体形成大小不等的创伤,会带来一定的痛苦,很多人会担心、害怕,甚至不愿意接受检查。究竟采用哪种方法检查,可以和医生充分沟通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病理学诊断之所以被称为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在肿瘤诊治过程中对病理学诊断的高度依赖性。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分析肿瘤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生长方式等异常改变,通过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分子水平异常改变等,可以对肿瘤相对准确地定性,并对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包括肿瘤的分类、分型、分级、命名,肿瘤的侵袭范围,评价手术切除是否充分,肿瘤局部或其他部位器官有无转移,评价放疗或化疗后的组织学疗效,提示与诊断和预后相关的分子病理检测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是临床医生制订和实施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基因检测(即分子靶标检测)是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为基础,筛选和鉴定与疾病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作为药物作用的靶点,通过靶向给药实现有效的靶向治疗及个体化治疗。
肿瘤基因检测的意义在于:1.发现家族性易感基因,做到零级预防,做到不发生或延缓临床前期症状的出现。2.有利于肿瘤选药。现在很多靶向药是要做基因检测的,比如EGFR基因。知道了你体内是什么基因突变了,才好针对性地用哪个靶向药。这样能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对肿瘤的选择性。3.有助于肿瘤分型和疾病进展监测。有的肿瘤比如白血病,就是根据基因分型来确诊是哪种亚型,也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而且白血病的监测如缓解期都应有基因突变的检测,来判断药效及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