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羽毛,8个半月,7月中旬生病,右下肺炎伴肺不张,整个经过只能用“揪心”来形容。
7月初,差不多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可能因为在空调屋里待的时间太长,又没注意及时通风换气,有一天忽然就听见羽毛咳嗽了。咳了3天后就开始发烧了,一度烧到38.3℃。
羽毛妈妈提醒
现在回想起来,这次的咳嗽跟从前感冒的咳嗽听起来是不一样的,声音是从肺部深处发出来的,不像感冒咳嗽,只是局限在喉咙,而且这次一直都没有流鼻涕,证明不是感冒引起的。
一看孩子发烧了,抓紧去了儿童医院急诊。这会儿已经是晚上7点多去了,好多人,乱哄哄的,一直等到9点才排上号。急诊大夫用听诊器听了听前胸,说:“气管发炎,回家吃点药吧!”当时听了还很高兴,一是没大事,二是不用打针,尤其不用打吊瓶,羽毛还没打过吊瓶呢。家里有上次感冒剩下的克林霉素,大夫只给开了止咳化痰的口服液(氨溴特罗口服液)。回家吃了2天,体温降到38℃以下,但最好也就是到37.5℃。
羽毛妈妈提醒
在这里提醒一下广大妈妈们,婴幼儿肺炎一定要早期发现,我们一开始以为是感冒,所以也没在意,没想到一发烧就超过了38℃。宝宝感冒也发热,但以38℃以下为多,且持续时间较短,退烧药效果也比较明显,肺炎则不行。
到了第3天早上,羽毛又烧到了38.5℃,赶紧又去了儿童医院,这次去的是门诊,不是急诊。大夫用听诊器听了前胸和后背,说:“肺部听起来不太清爽,去拍个片子吧!”
拍片显示:右下肺炎伴右下肺不张(不能排除)。大夫看了报告,第一句话就问:“孩子呛到过吗?”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因为给她吃水果时,偶尔也看她被卡一下,卡得眼圈都红了,但咳一下就好了,心里忐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呛到了,是不是有异物进了肺部导致了肺不张?事后证明应该不是异物导致的肺不张,而是肺部炎症堵塞气管导致的。
不用说,马上就挂吊瓶了。儿童医院大夫给用的药是地塞米松、哌拉西林、喜炎平,还有一种止咳化痰的,氨溴索(开顺)。另外,医生嘱咐,大人手心空起、拍孩子背部后下肺对应的位置,由下往上拍。医生还说,等这次吊瓶不打了以后,过一阵再去拍个片子,看肺不张是不是还存在,如果还有,可能需要做支气管纤维镜(回家后我网上查了很多有关支纤镜取异物的文献,担心得要命)。
第1天打完针后,烧马上退了,第二天也没有再烧起来,我们还很高兴。一直打了4天,本以为打3天就应该好了,结果医生还是说不行,这时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转诊去了省立医院。
去省立医院挂了专家号,专家看后交代,第一,地塞米松撤掉;第二,喜炎平是中药,这么小的孩子不要用。省立给用的药有头孢米诺(导致孩子严重腹泻,一周瘦了2斤)、沐舒坦等,再加上雾化(但是孩子接受性比较差,有时候从头哭到尾)。大夫也问孩子是否被呛到过。大夫还给开了口服药,是希克劳,草莓味的,孩子还算好接受。之前儿童医院给开的克林霉素分散片,孩子一喝就呕。
打了2天后,孩子又发烧到近38℃,大夫也一度很紧张,建议住院做支气管纤维镜。因为没床,所以没住院也就没做,但是查了支原体,阴性。又坚持了1天,烧退了。
羽毛妈妈提醒
现在想来,换药2天后又烧,是因为炎症一直没有得到控制。之前在儿童医院退烧是因为用了地塞米松的缘故(原因自己百度),现在退烧才是真正的退烧。又打了8天,再次拍片,报告上说还是肺炎,但没有提示肺不张了,大松了一口气!
再次复诊还是第一次接诊的专家,说看片子还没有完全好利索,又给开了3天的头孢克洛、一个月的雾化(自己在家做,有药、有雾化罐,跟在医院用不一样的设备),还有补钙的一些药物(猜测跟雾化用的激素药影响钙吸收有关)。
停了针剂后,在家就按照医嘱给小羽毛按时服药、按时雾化。总结了一些注意事项,妈妈们可以参考一下:
1需要用温水化开的药物,水千万别加多了,量越少越好喂。
2喂药的器具,我们一开始用的小勺子,后来用5毫升的注射器,把针头去掉(切记!),比专门的喂药器便宜,一次性的,用完了就扔。可以趁孩子玩着的时候,用注射器把药物迅速推进孩子嘴里,但一次别推太多,多了会流出来或者孩子会吐出来。我是不赞成强灌药,一是这样灌药很危险,容易呛入气管;二是会给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
3家里常备退烧贴和泰诺等退烧药。退烧贴是物理降温原理,孩子发烧38.5℃以下可以用退烧贴,当然也可以用湿毛巾,但这个更方便,只是成本高点。
后记:羽毛妈妈的总结
加上之前在儿童医院的4天吊瓶,羽毛这次肺炎总共打了12天吊瓶。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1看了急诊,第2天一定一定看门诊。因为人太多,都是紧急发病的,急诊大夫看病时间少,难免有疏漏的时候。
2不管冬天、夏天,在密闭房间里的时候,一定要定时通风换气。否则一旦家里有人感冒或咳嗽,密闭空间会导致病毒、细菌浓度升高,传染孩子。
3家里有人咳嗽或者感冒,一定要做好隔离措施,口罩就非常有用。前一阵我病毒性感冒得一塌糊涂,一直带着两个一次性口罩,定时更换,她就没有被传染。
4一定避免孩子呛到,尽管我们是虚惊一场,但想想还是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譬如吃饭一定要坐餐椅里,大人盯着;食物要碾细,像苹果之类的硬质水果,尤其要小心;避免孩子接触到纽扣、硬币、笔帽等小体积物品,以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