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公寓文化作为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绝佳阵地。本文力图探讨基于共同愿景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思修改革融合式路径,整合资源,开展以学生宿舍文化为主体的共同愿景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共同愿景;学生社区;思修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宿舍文化作为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阵地,其作用正在日渐加强,是自然形成的空间、时间、情感的凝合度最高的学生基层小团体,是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绝佳阵地。作为国家层面的“命运共同体”,同样可以落地与学生层面成为“学习共同体”。本文力图探讨基于共同愿景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思修改革融合式路径,整合资源,开展以学生宿舍文化为主体的共同愿景的实践探索。
一、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思修改革融合是落实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径。
将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学习型组织中的“共同愿景”概念引入高校思修改革和素质教育之中,以宿舍楼栋为阵地,以寝室为成员单位,着眼于宿舍单元这一聚集着学生最亲密关系的微小单位,为大学生理想和信念教育架设起一条行之有效又时尚前瞻的实践路径,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是西方住宿学院制在我国高校宿舍的实践探索,也是学习型寝室创建的新视角。将公寓共同愿景建设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班级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以学院为单位整体推行,才能在高校德育建设和宿舍育人机制方面走出了新路。
二、以公寓为中心建设具有共同愿景的学习共同体特色社区能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以公寓楼栋为主体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这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学习社区也是学生立德成长的家园,此处的学并非单指知识的学习,而是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使之向动机导向型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终身学习者、创造性学习者、合作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等现代学习者角色的转变,以此促进学生教养、学养、素养的“全人”发展。因此,可以根据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借鉴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制方法,以学生公寓为试点,以寝室为成员单位,建立具有国际特色的宿舍楼栋,使之成为具有共同愿景的学习共同体特色社区。
二、中西方文化制度差异以及在此背景下实践方式的选择。
西方住宿学院特点是家的理念、归属感、师生交流,其中又以耶鲁大学为代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教育管理制度不同,如何借鉴西方住宿学院的方法是一个难点,有相同,也有差异。例如,西方住宿学院制采取大数据分类,学生不分专业不分性别但考虑兴趣进行寝室分配,每栋配有宿舍院长和教务长进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这种形式的产生和西方大学进校不分专业是有关联的,落到中国高校不可以全盘照搬,而需要深入分析借鉴西方住宿学院的做法,结合中国高校的特点进行有选择性的落地,但重要的是“以学生成长、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的实践。
三、通过愿景引领、视觉传达、交互助学、交互工具建设公寓共同愿景。
1.愿景引领:做好公寓共同愿景凝练。例如可以以F(foreign)为字母代表,愿景包含了四个方面——Family家、Friend朋友、Fancy爱好、Future未来。通过公寓之家,交一生的朋友,让学习成为爱好,让未来的梦想照进现实。在此基础上,引导每一个寝室做出自己的寝室愿景。
2.视觉传达:在宿舍大厅、走廊设计具有国际特色的愿景墙,在寝室内部布置愿景寝室,用视觉传达正能量,让学生亲手绘制清晰的规划蓝图能够在身边呈现,让入目之处皆成为一种提醒。
3.交互助学:主要包括助学团队和助学平台建设。助学团队是指建立由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优秀学生组成的助学者团队,或称愿景导师。愿景导师是引领者、教练者、同行者的角色,进行专业教学之外的人生态度、生活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愿景导师通过助学平台活动载体,定期进入寝室交流。助学平台是指围绕学习共同体建设有体系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类活动。如寝室愿景设计大赛、寝室愿景墙设计,标杆引领的党员示范寝室建设,朋辈交流的党员结对寝室试点,习惯引导的“21天早起晨读计划”等。在开展助学活动中,需要坚持“学习为中心”的育人原则,直视目标,不做花架子,做到明确目标——精细指导——中期监控——结果反馈——项目优化全过程。
4.交互工具:为支持学习共同体持续的交流协作活动,需要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交互工具。交互工具分为实体与网络,实体方面与学校后勤、学生处一起,建立公寓活动室、辅导员工作室、团队讨论室,线上建立公寓QQ群、微信群、易班等作为交互平台。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公寓文化作为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阵地,其作用正在日漸加强,是自然形成的空间、时间、情感的凝合度最高的学生基层小团体,是进行思修改革和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绝佳阵地。以公寓为中心进行全程全方位育人,可以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内容与长效机制,为高校后勤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融合式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Richard Sagor.著,陈晓霞、李建鲁译.标准时代教与学的激励[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
[2]彭晓玲 刘吕高著.转型与嬗变: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创新实践[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
[3]刘莉 蒋应辉.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研究比较及其启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5(01)
本文系成都大学校基金课题《愿景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融合式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莉(1982.09)女,硕士,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