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惠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肿瘤护理中应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产生的临床价值与效果。方法:对于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进行信息收集,选取其中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以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0人。对于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临床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得到不同方式的护理后,各项体征和状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体上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对照组的发生率要高于观察组,对照组为43.2%,观察组为7.8%。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护理时,对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和护理效率,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临床护理上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护理;临床应用
肿瘤,主要是指人机体在多种致瘤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局部的组织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多种新生物。一般来说,因为家族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患有肿瘤的前期,临床症状大多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肿瘤位置会出现肿瘤和一定程度的阻塞[1]。在患者进行肿瘤切除术后,假使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护理,就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的则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术后对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是极其有必要的[2]。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是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静脉治疗。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对患者的的护理应用上,能够极大的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且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3]。为进一步研究在肿瘤护理中应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产生的临床价值与效果。我院就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肿瘤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分析。以下是具体研究过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数据
将我院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100例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0人。其中,对照组中的男性患者人数为22,女性患者人数为28,年龄范围为26~70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5,女性患者人数为25。年龄范围为30~75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对此次研究不产生影响(P>0.05)。本次研究中开展的一切研究活动均严格按照我院相关规定进行。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于研究前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1.2方法
此次研究中,对对照组患者于术后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进行常规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注意选择的留置针和穿刺位置需合理,待到血管回血后,把套管固定在局部皮下,同时取出留置针的针心,对肝素帽进行固定。将套管与连接输液装置。对于观察组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在对患者进行穿刺前,对穿刺位置进行确认,同时进行消毒[4]。在对穿刺点做好局部麻醉后,将针尖随着锁骨的内侧,贴近锁骨的背面进行穿刺。在多次的试探进针下,注射器出现静脉血液,即完成穿刺[5]。操作过程严格按照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操作要求進行。
1.3评价指标
对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各种体征进行观察,且对患者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有关数据使用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对数据用t进行组间检验,相关的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本次试验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在得到不同方式的导管置入和护理后,各项体征和状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从具体情况上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对照组的发生率要高于观察组,主要是导管堵塞、伤口感染和静脉炎。对照组为43.2%,观察组为7.8%。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对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的药物治疗。一般来说,肿瘤疾病由于治疗的时间较长,且治疗的频率相对较高,需要对患者进行多次有效的静脉注射治疗[6]。在以往的给药方式中,静脉留置穿刺是较为常见的,但由于此种方式具有留置时间短的原因,极易造成静脉炎和导管的堵塞,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7]。而相对于此种给药方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有着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科学的导管留置方式[8]。
此次研究中,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方式的患者的护理效果极为可观,患者的疼痛感得到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也得到降低,生活质量获得极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方式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和预后效果,临床效果满意,有着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勤.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08):125.
[2]唐思思,吴燕丽,陈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05):105.
[3]陈岩玲,许崇明.研究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6):130.
[4]郭志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1):201-202.
[5]项明珍,蔡觉萍,朱葵.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治疗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应用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2015,20(05):1051-1053.
[6]刘琼芳.实体肿瘤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管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1):2383-2385.
[7]卢念花,李宪芹.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02):200-201.
[8]杨莉.研究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