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俗舞蹈文化的发展

2018-12-01 10:20甄建星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发展

甄建星

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经了上千年的打磨与洗礼,在我们老一辈艺术工作者努力下,民俗文化更多的浮现在我们面前。就民俗舞蹈来说,四川地区的“翻山铰子”、“巴象鼓舞”、“羌族羊皮鼓舞”等都是具有“活化石”之称的民俗舞蹈文化,其中的巴象鼓舞在经历了狩猎、战舞以后逐渐演变成宫廷舞蹈,从下层文化的发展演变成上层文化的转变,在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较好的保存了其文化精髓,在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将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巴象鼓舞;民俗;文化;发展

阆中,一座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着“中国风水第一城”之称,在战国的中期,曾是巴国的国都。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秦惠王设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巴象鼓舞就是由当时的古巴国土著族所独创的舞蹈,是“巴俞舞”的一种形式。最初的巴象鼓舞是一种集体的武舞。后来演变为激励将士们英勇杀敌而舞。2006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现如今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巴象鼓舞的发展变化

巴象鼓舞最早的名称为八仙鼓舞,是“巴俞舞”的一种。在古巴国时期的土著族为了生计与生存创作了“八仙鼓舞”。随着巴国的发展与壮大,战争使得“八仙鼓舞”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激励前方将士英勇作战的战舞。在中国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汉高祖攻打关中地区时,专门招募古巴人作为汉前锋,使其冲锋杀敌。古巴人骁勇善战,加上战舞的士气,为汉高祖打下了赫赫战绩。

1985年期间,阆中文化馆接到收集和整理民俗及民间舞蹈的任务,期间便整理出了现在的巴象鼓舞。巴象鼓舞,一般情况下为八人打鼓,两人敲锣,鼓面上有何仙姑、李铁拐等八位神仙,这也是“八仙鼓舞”这一名称的由来。随着深入的研究,一些专家将“八仙鼓舞”改名为“巴象鼓舞”。因为它是古巴国国都土著所独创的舞蹈,巴人部族所崇拜的图腾多以巴蛇,而《说文?巴部》解说道:“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象形”,且“巴”的解释为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为大蛇,于是八仙鼓舞改名为巴象鼓舞。

二、巴象鼓舞的特点

1.音乐上的气势磅礴。

巴象鼓舞,顾名思义以鼓而舞。从设计上面以长的木柄链接到圆形的兽皮鼓,鼓身直径在30到40厘米之间,鼓的双面分别印有图案。链接鼓身的木柄长度在80到120厘米之间,击打鼓身的则是一个长约60厘米的竹鞭,呈弓把型。如此特别的鼓便是巴象鼓舞音乐中的灵魂,起初的舞蹈中是由八人打鼓,两人打锣,再加上舞者的呐喊声,这种气势磅礴的锣鼓之声和舞者的呐喊之声使得整个舞蹈达到沸点。所谓的锣鼓喧天,在古代的战争当中鼓更是在振奋战士英勇杀敌时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再加上锣声以及舞者的呐喊声,巴象鼓舞带给当时的巴人勇士予以“神兵”的称号。用气势磅礴来形容巴象鼓舞的音乐,算是最为恰当的名词了。

2.特有的妆容。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服装、头饰往往会是一个民族的特有标志,而在我们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中,较为完好的去保留民俗的特有文化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巴象鼓舞作为我国的民俗舞蹈,便是完好的遗留了其舞蹈的艺术特质。从狩猎到战舞,再到后期的宫廷舞蹈,虽然经历了由下层文化到上层文化的蜕变。却依然保留了她那独特的远古服饰以及远古的容貌。舞者的服装以豹纹服饰为主,头戴面具,脚下以草鞋为底,这样的着装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古巴人在于猛兽厮杀时的骁勇,也可以想象到在面对敌人战斗时的磅礴气势,在宫廷舞蹈中的那份神秘的色彩。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诸多的民间舞蹈随着社会的变迁与需要便进行了原有特征上的改变,虽然优美但距离舞蹈本身的意义却产生了距离感。巴象鼓舞不仅延续了其独特的音乐以及特有的妆容,更是以妆容与服饰的装饰把古巴人的骁勇善战展现的淋漓尽致。

3.多变性的队形。

在舞蹈中,队形的变化不仅能够丰富舞蹈的美感,更能通过队形的变化展示舞蹈内在的气势。对于巴象鼓舞的队形来说,便是鲜明形象的展示出了其内在的含义。我们知道巴象鼓舞主要以战舞尤为突出,队形的不同变化代表着勇士们战斗中不同的步伐与节奏。例如待战、征战和凯旋等,队形的变化形象的诠释了作战中的每一个不同时期的细节。就像我们常见的四方形、三角形、圆形、方阵、二龙吐须等等,巴象鼓舞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虽然都是一些简单的队形和调度,但在舞蹈中舞者们手持长柄的兽皮鼓加上舞者们的舞姿,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舞蹈,更是古巴国勇士们在准备战斗到凯旋的英勇作战画面。

三、巴象鼓舞的传承及保护

巴象鼓舞在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以及保护下,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隗宝。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国内的艺术工作者就对其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不断的把巴象鼓舞推向社会前列。巴象鼓舞在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正在不断的走进社会群体当中,也在我们文化的领域中得以更好的传承着。艺术的保留不仅需要好的传承,更需要完善的保护,巴象鼓舞在不断地传承中,對于其保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也在不断地努力,巴象鼓舞在2006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象鼓舞这一特有的舞蹈文化产物正在迈着大步走向明天。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有关部门以及我们的艺术工作者早日的将巴象鼓舞更好的得以保护以及传承。

四、总结

民间的、民俗的便是世界的,巴象鼓舞作为传统的民俗舞蹈,不仅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以及保护,更代表着阆中这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阆中旅游文化的盛兴,巴象鼓舞被更多的人认识,也在不断的向外界传递。我们希望巴象鼓舞在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手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得以传承和保护,更希望巴象鼓舞的发展能够越来越美好,这一重要的文化传承使命更是我们文化艺术工作者们的压力,也是我们文化艺术工作者们为之努力的动力,相信巴象鼓舞的明天会更加的宽广。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发展
冬季民俗节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