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坪 胡杨 徐晓萌 辉黄耀东
摘要:计算机语言对一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计算机等级考试,受到多方重视,计算机等级证书是目前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证书之一,由此导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着从以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偏向如何指导学生顺利通过证书考试为目标的趋势,使得大学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走向考证的误区。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考证;误区
在高校教学中,计算机语言对一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在当今社会也是热议话题,大学生毕业以后寻找工作,就业除了大学毕业文凭以外,就是看你有哪些证书、有什么级别的证书。在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求各类大学生都必须熟悉和掌握本学科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证书之一。有的学校把计算机考试通过率当中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这就把本来正常的教学常态打乱,促使教师围绕考证进行教学,培养的学生考试技能很高,各类证书一大堆,实际应用技能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相应岗位的要求。
一、困境
困境1、违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初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逐渐成为我国信息技术大众化的先进工具,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促进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普及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为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提供客观的、统一的标准,经当时的国家教委批准,由考试中心主办,于1994年面向社会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
计算机能力的统一考试,和英语等级考一样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三证:学位证书、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证书。
困境2、社会用人的导向作用导致考证热
大学生毕业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家长和学生最头疼的问题,用人单位在考虑一个人的“能力”时,有些单位除询问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看有没有计算机和外语等级证书?
计算机能力的统一考试,和英语等考试一样是成为了大学生的必修课。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三证:学位证书、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证书。在一些大城市,一名大学生若想落户,理工类必须通过计算机二级、文科一级(本科起点二级)。
这就给大学生一个信号,若想进入社会,进入城市,计算机等级证书是必不可少的。
困境3、计算机等级证书不能反映获得者的实际应用
计算机国家一至四级的证书现在用人单位不大看中,因为它只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力,如果你从事的是IT行业,用人单位看好的是商业证书。国际上有许多著名的职业证书,国内目前的IT国际认证,位于前三甲的应该是微软的MCSE(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Cisco的CCNA(思科认证网络支持工程师)、Sun的SCJP(Java程序员认证),国内有华为的“中兴的工程师认证”。一个专业证书的含金量不亚于一个本科文凭的含金量。
国际认证考试在国外是算学分的,如果你选择出国则非常有用,一方面可以免掉一部分学分,另外可以证明你有此方面的技能。近年来国内认证也走向市场话,获得一个认证,对就业有益无害。
大学生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多数参加的是计算机二级考试,所体现的水平和能力不可与上述专业证书同日而语,二者相差甚远。计算机二级的考试,依个人之见,认为纯属考试经济的产物,一些学生认为大学里面教计算机内容满足不了考证的要求,自己还有报社会上的辅导班,社会上的辅导班主要是做题库,进行应试技能强化,比如个别函数的计算结果可能比较熟悉,在进行答题选择ABCD时,可以做到100%正确,但这个函数在具体程序中的应用却不知道。考试题型不外乎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改错题,上机操作也几乎是改错类试题,例如:SQL查询语句中,将from 错打成 form,学生要发现误打的命令,并修改过来,在程序片命令需要把误打的中文字符或全角字符改为英文字符等等。
大学生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只能证明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处于哪个级别,至于以后用不用和会不会用,那要看你个人的发展了,当然找工作可能会有小小的帮助,至少给自己增加一份信心!
二、反思
反思1、对获得证书的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和运用能力的调查
笔者对本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某数据库和C语言为例:
1、你学过计算机语言(数據库)吗?100%学过。
2、该课程有什么用?80%二级考试,15%按照教学安排学习,5%自己有兴趣。
3、你会运用计算机语言开发系统或应用程序吗?85%不会,10%可以试试,5%有兴趣研究。
4、除了考试以外,你知道计算机语言还有什么用吗?70%不知道,23%没想过,7%应该在工作中能用上吧。
5、老师一般是怎么教学的?80%按照书做成PPT教学进行教学,20%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教学。
反思2、教育主管部门应做的改进
通过上述研究,不难看出高校在费计算机专业方面相关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似乎走在走入一个误区,好像你培养的学生拿的证越多,等级越高,学生的能力就越强。实际恰恰相反,由于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如果我们不能在大学生的创造力方面、知识的驾驭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要求,那么即使学生毕业了,而且拿了很多证,仍然找不到好的工作,即使有了工作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岗位的要求,更谈不是在岗位上能有更多的建树。
早在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市“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展览会,两位小学生为其表演了自己设计编制的“机器人唱歌”、“机器人下棋”等程序,邓小平同志高兴的摸着孩子的头说“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那时计算机在我国还是一个十分稀罕的物品。
现在计算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计算机软件和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如果在大学里不能有针对行进行相关专业软件的教学和学习以及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果不管你今后是否使用,以及是否会用,虽然开设了C++、VB、数据库等,但都围绕考证转,则实在是教育的悲哀,也失去了当初确定考试方案的初衷。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语言类教学不能再以考证为中心进行引导了,要把教学重心引向活学活用,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亲自动手开发系统、修改程序、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操水平的能力上来。受人鱼,不如授人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