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2018-12-01 10:19滕建华王昂冉王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全球化问题

滕建华 王昂冉 王萍

摘 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评判标准的变化、思想多元化造成的认识观念的变化、互联网快速发展导致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以及受教育对象个性特点的变化等,形成了对当前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做好宣传工作,结合新时代特点走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全球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问题;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9-000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表现在它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意识形态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则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大学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历史与现实,世界各国政府对意识形态问题都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伴随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对意识形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呈现出日益加强的态势。面对西方日益加强的意识形态入侵,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却出现了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软化”“弱化”和“淡化”现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首先必须提高对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的需要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高等学府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是人类思想的发源地和集散地。自20世纪8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来,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不同思想观念交锋的主战场,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首先,通过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使广大师生学好弄懂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学习方面高等院校无疑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使高校师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和捍卫者。其次,通过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挥高校理论研究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有利于促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使高校成为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最后,通过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挥高校思想宣传机构健全化、规范化、及时性、高效性的优势,在师生员工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特别是对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得到广泛认同,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2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功能之一。人才培养不仅要把握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人才成长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培养什么人的教育本质,这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能否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和引导他们,对他们人生轨迹有着重要影响。当代大学生都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生,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无法从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对党情国情社情的认识,很容易受不正确的理论和思潮的影响。因此,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保证中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政治经济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思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既具有对现行统治的合法性进行论证、对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认识功能,也具有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指导人的实践和展望未来理想的引导功能[2]序2。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稳定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因素。当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引领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为此,保持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是其基本前提。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工作成败与否、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高校自身的稳定与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波及国家政权的安危。20世纪80年代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一些高校出现的学潮风波对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带来的冲击发人深省,我们应该汲取经验和教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所以,只有加強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明辨是非,明确方向,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20世纪发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充分表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从未停止。不仅如此,他们借全球化之机,加强宣传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渗透。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1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负面影响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发生了极大改变,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自主意识等不断增强。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分配关系的调整、新的利益群体的形成等,使人们的价值评判标准发生变化,由对精神的追求转向对物质的热捧,由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转向对个人利益的满足,由注重人文修养转向专注技能技艺的掌握。人的成功标准也是以创造了多少社会财富、拥有多少社会财富为衡量标准,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扰乱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极大地冲击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在原有体制教育中占首要位置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日渐式微。社会上只看重经济发展,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思想文化道德建设,波及到高校就是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教育过程中无意甚至有意淡化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致使一些学生丧失理想信念,对政治冷漠、淡漠,意识形态观念淡薄,只讲享受,不讲奉献,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能力差。这些无疑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思想多元化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思想文化的渗透是前所未有的,正如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所说:“当今的全球化……是由技术,特别是廉价的通信技术所推动的。这种技术使国界除了无法阻挡金融资本的流动之外,也无力阻挡思想、文化和图像的渗透。虽然金融全球化可能仅仅影响到为数有限的国家的少数精英,但是思想和信息的全球化却触及到了世界上最偏远地方的村庄与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部落。”[2]172经济的全球化带来思想的多元化已成为社会现实,并且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期,西方国家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行为始终如一,并借助全球化之机在世界范围内竭力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理念。他们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为借口,以社会主义现在也搞市场经济为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已经过时了,极力叫嚣“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用所谓的“普世价值”来取代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地位。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点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从革命思维转向发展思维,发展才是硬道理,使人们错误地认为国家不再强调意识形态问题了,人们也无须过问这方面的事情,社会上意识形态观念日渐淡化,西方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却得到认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显得不合时宜,而且也缺乏强有力的实践说服力,致使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时显得理不足、气不壮,其直接结果就是造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日渐淡化。

3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产生极大干扰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实现了网络普及化。借助网络所形成的各种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真正跨越了时空界限,实现了全球性的文化传播。网络既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工具,也是意识形态传播的环境和场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技术中的优势,大肆宣扬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等,并借助电影、电视等载体传播西方的文化理念。更为严重的是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十分强大,信息的传播客体很快会转变为传播主体,使政府对信息的掌控十分困难。

当代大学生被称为网络社会的原住民,他们已十分习惯从互联网上获取各种信息。在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文化思潮、文化现象。西方文化披着自由、民主、平等的外衣竭力宣传他们的价值观念。同时,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的改善,他们不顾事实,时而抛出“中国崩溃论”,时而抛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一些丑化社会主义、攻击党和政府的言论也时有出现。借助网络传播的开放性、自由性、迅捷性的特点,国内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都在竭力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竭力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我们展开争夺青年人的斗争。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西方强大的“网络文化霸权”面前,我们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理念的宣传表现得软弱无力,踪影难觅。由于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阅历还比较少,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还比较低。所以,面对网络世界中这种错综复杂、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现象,就会使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出现混乱,甚至会滑向错误的方向。

4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增大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现在高校大学生已接近00后,他们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新时代青年,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中长大的,所谓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的环境他们无缘亲身经历,在他们从小受的教育中缺乏有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等政治思想性教育,他们所感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无二致。所以他们并不觉得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制度区别有多么重要,两种不同制度上的价值观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他们更看重现实,看重个人的成功与价值的实现。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遍布着各种娱乐化、低俗化的内容,这些更能吸引一部分大学生的关注力。当代青年个性独立,不愿意趋同,喜欢标新立异,党和国家越是大力宣传和倡导的思想与观念,特别是带有社会制度色彩的思想和观念,他们越是反感,越是避而远之。这无疑给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选择

积极应对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的变化,准确把握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和困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渗透力,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任务。要从学校“大思政”的视角对待意识形态教育,从全方位出发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1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什么一段时期以来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面会出现“软化”“弱化”和“淡化”等不正常的現象,其根本原因是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首先,要使高校各级党委充分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党委工作的重要责任。一些高校领导层面对目前意识形态领域严峻的思想理论斗争的形势认识不到位,缺乏政治敏感性。个别领导在工作中重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意识形态问题与学科专业建设关系不大,甚至错误地认为意识形态工作会妨碍学科专业建设的开展。所以,开展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首先在领导层面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才能使各级党委真正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才能在错误的思想和言论面前敢于“亮剑”,真正把意识形态教育任务落实到位。其次,要提高广大教师对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师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执行者,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责任重大。教师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观点、态度,对青年学生会产生重要影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发展迅速,结构也趋向复杂,不同年龄、学派、党派之间的思想意识差别很大。从现实情况看,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不断增加,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或多或少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无意或者有意散布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的观点和主张,这无疑会对青年学生产生误导,造成他们思想上的混乱[3]。可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政治思想建设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保证,对于那些故意抹黑社会主义,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应该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另外,在高校教师中还有一种不正确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教育只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作为专业课教师只要教好学生业务知识就行了。只要是教师就有不可推卸的育人职责,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的引导是每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可见,只有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一支思想过硬、业务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守住、守好高校意识形态这块主阵地。

2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做好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直以来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无论在领导层面还是在基层都存在着畏难情绪,人们普遍认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下,抓意识形态教育不合时宜;而且我国社会尚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信心不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但也存在许多有利条件。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奠定坚实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经过40年的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现已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物质产品丰富充足,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成功地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不仅如此,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低迷的形势下,主动承担国际义务,充分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赞誉。相比之下美国不仅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而且在应对危机时,既不积极承担责任,又没有十分奏效的应对措施,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形象大打折扣。现实已经表明,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渐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在彰显,这些变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的影响力。中国的发展和在世界的影响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这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案例素材。

二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融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丰富社会资源。由西方国家发起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在思想文化领域,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不同的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相互交融。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相对宽松和有利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打破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固有观念和禁锢人们已久的思维定式,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和以往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对诸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推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我们学到了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汲取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些有价值的理念,增进并加深了对别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华优秀文化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当今社会的开放性,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到别国的文化,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比较,有助于各国人民加深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为我们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

三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等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发表了系列讲话,这些为我们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明确了思想,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原则,必将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发展。

对于上述这些有利因素我们必须大力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造有利环境。

3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走創新之路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走创新之路。首先是理念创新。比如对待西方意识形态入侵不能只是被动防范,应该主动出击。一方面积极揭露西方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假民主,真霸权,使青年教师、大学生认清其实质;另一方面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其次是内容创新。新时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再次是手段创新。西方国家已早于我们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我们渗透他们的价值理念,对此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在加强对网络管控的同时,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上唱响主旋律,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最后是方法创新。以往我们在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自上而下的、带有话语垄断性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定时期,在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发挥过很大作用,取得过很大成效,但今天社会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的大学生民主、自由、平等的意识十分强烈,这种居高临下、以说教者姿态出现的方法就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了,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教育者的威信,更谈不上实现教育目的了[4]。所以,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对话、双向互动,而网络平台也为我们创造了这个条件。

马克思曾告诫我们:“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5]毛泽东也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6]苏联的解体充分印证了革命导师的论断,也为我们提供了沉痛的历史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特别是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2.

[2]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王达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43.

[4]温兆标,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2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全球化问题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