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劼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一部分,想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实用、趣味且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创新思维,指导正确方法,以此激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审美能力,无形中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本文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探讨提高阅读有效性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培育语文素养的基础,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一方面能培育小学生的语感,调动积极情感,另一方面也能渗透语文知识,锻炼逻辑思维,提高语文理解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在新课标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重视阅读教学环节,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促进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1.制定目标,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高效、有序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根本指导。同样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遵从新课标改革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阅读学习目标,促进小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例如阅读课文《幸福是什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发展需求等,制定三维学习目标,具体包括:第一,掌握基本阅读知识。在了解整个故事脉络的前提下,总结“什么是幸福”。第二,提高阅读创新技能。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入探究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尝试改写或续写童话故事。第三,丰富情感体验。通过阅读能够真真切切地体会自己的幸福,并且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他人带来幸福,学会珍惜。当明确了阅读学习目标后,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探究性学习,他们在思考、讨论与分析过程中,不仅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也无形中实现了情感的升华,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多元方法,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否有新意、有趣味,一定程度决定了最终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运用多元教学方法,让阅读教学活动保持魅力,能够调动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首先,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提出的全新教育模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方法,塑造自信心。例如学习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师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堂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与思考:课文描述了小村庄发生的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先自主阅读,然后再小组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总结阅读学习的成果。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及阅读学习结果,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维护他们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要善于在枯燥的语文课堂中引入趣味性元素,为学生营造“快乐阅读”的情境。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采取角色扮演方式,鼓励学生自由编排剧本,大胆想象与创新,根据自己的理解呈现一个不一样的童话故事。再如考虑小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教师还可在语文课堂组织各种各样的阅读竞赛活动,如即兴表演比赛、课文朗读比赛、小组辩论赛、读后感征文等等,通過这些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阅读学习的过程,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课外指导,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因此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要从培养习惯着手,通过课内外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思路,激活阅读兴趣,调动阅读想象力与创新力。围绕小学生阅读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当拓展课外阅读量非常有益,一方面促进学生开拓视野,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提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例如课上学完经典寓言故事《亡羊补牢》《龟兔赛跑》《拔苗助长》《坐井观天》等,再鼓励学生课后收集一些感兴趣的寓言故事,课下自主阅读,加深理解,然后在课堂上给老师和同学介绍阅读感受,表述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意义,全班同学根据阅读内容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语文知识储备,逐步提升阅读能力。再如学完课文《三打白骨精》后,推荐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这样学生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也能不断强化自身文学修养,感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高效率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突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思路,通过构建开放性的阅读课堂,将课上阅读与课后阅读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感悟语文学科的魅力,进而爱上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形成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283-284.
[2]周晓艳.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