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培瑶
摘要:前几年外国文化依托于影视剧、综艺等载体大量涌入中国,国内的文化市场到处可见外国元素,外国文化在国内大肆流行。经过近几年的吸收与沉淀,国内的文学市场与影视剧市场开始反省,并重新拾起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注入到当今的文化作品当中来。各大电视台开始制作一些有中国文化特色并且吸引年轻人的新型娱乐节目,引起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此外在文学方面,有很多的文学爱好者创作出文笔优美、故事动人的好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重新开始关注文学。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仍然是当代文学工作者需要去不断探索的。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播;积极作用
引言:
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悠久,不论是创作题材还是体裁都非常的丰富,尤其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作为国内通用的文学,对文化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一、汉语言的发展
1.文体的变革
从词藻绚烂、想象丰富的骚体楚辞到高度凝练、深富含义的的古诗绝句,从词牌多样、调曲优美的宋词到充满谐谑、借古讽今的元代散曲,汉语言文学的文体一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步的。文学体裁的变化说明了不同时代的人民有不同的文学偏好,在特定时期所流行的特定体裁一定是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以盛唐诗为例,最最出名的诗人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一个行文风格豪放潇洒,风流飘逸,一个行文风格关注时事、忧国忧民,既能欣赏到大好河山的壮美,又能体会到底层百姓的生存艰辛。这些包罗万象的写作内容恰恰能够体现出唐朝发展之盛,以及它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随着不同朝代的转换,汉语言文学的表现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2.内容的变革
以宋词为例,它始于唐代,兴于宋代,《旧唐书》曾经介绍词是歌姬杂技者在胡同巷弄里演奏的、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下等歌曲。而词在最初确实只是用于酒宴间的助兴歌曲,由文化素养不高的乐工歌姬演奏,内容主要以描写艳情为主,语言粗俗易懂,相对的并不文雅。直到苏轼对它进行改革,开创了豪放派词风,扩大了词所包含的意义,将委婉艳丽的宋词带到了新的高度,加入了忧国忧民的题材,才使得词从“里巷之曲”上升到更高的层面。
二、汉语言的精髓
1.汉语言之优美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灭绝、延续至今的古老文化,汉语言的优美毋庸置疑。无论是描写精巧细腻的山水花草还是描写壮阔激昂的家国情怀,汉语言之包容、之广阔都能够让你感受独属于汉语的优美。被闻一多先生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可谓是汉语言之优美的最佳代表,整首诗的句子没有刻意运用华丽的辞藻,但其描写的画面会让读者瞬间在脑海中想象出来。全文运用了互文、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一改之前绮丽浮靡的文风,没有描写爱情,也没有抒发家国情怀,仅仅是描写景物,却让人能浸入其中,细心感受,可谓是将唐诗带入了自然清丽的新境界。
2.汉语言之深刻
在汉语言系统中,一个小小的方块字就可能包含了很多种意思。汉语的深刻与复杂需要我们永不停止的探索与感受。譬如中华民族流行的“民以食为天”这个思想,就处处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找工作叫“找饭碗”,开除叫“炒鱿鱼”,被拒绝叫“吃了闭门羹”,受到责难叫“吃排头”。好像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够用吃的表示出另一种叫法。
3.汉语言承载的漫长历史
一个国家的文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能够从汉语言中探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深刻体会曾经经历过的繁荣与苦痛。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等等史书,都在以不同的记录方式记载着我们的历史。
三、文化传播需要的条件
1.需要不断创新
从无数的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一味的守旧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要想让一种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创新必不可少。近期,央视和其他各大电视台陆续推出了文化内涵丰富、极具教育意义的多档栏目,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风格,在发人深思的同时又极具温情,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朗读者》、《见字如面》等,都是通过感受汉语言文学作品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些创新之举让文化传播找到了新的途径。
2.能够与观众共情
文化作品能够传播的前提是可以吸引观众去关注它,而引起关注的前提是这部作品能够使观众产生共情。一部好的作品要表达的感情绝不是无病呻吟,它一定表达了社会国家以及人民对未来的期望,好的作品应该让观众能够产生同样的期望。
四、汉语言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1.传播传统文化
汉语言作为承载了一个民族发展历史的载体,向大众传播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语言中包含的文化。特别是我们小学时期就学过的歇后语、民俗谚语等,都包含了劳动人们历经千年总结的生活智慧。我们在从小学习语文时就已经学到了这些智慧,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途径。
2.建立民族自信心
一个国家文化能够传播出去,不仅体现了国力的强盛,更说明我们的文化有吸引人之处。以汉语言文学为载体的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受,会让我们对民族文化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可以让文学创作者有更大的动力构思更优秀的作品。
結束语:
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日常语言,已经陪伴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浩如烟海、数不胜数,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是报有极强的民族自豪感的。而在当代这个文化碰撞激烈,全球不同种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大时代,在不被其他文化侵蚀的同时又能大力弘扬汉语言文化,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只要我们不断创作好的作品,大力传播好的作品,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我们的文化、喜欢我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汉语言文学教育既有问题及解决措施[J].韦天洋.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7):91
[2].中国网游用户数量下滑 手机微博使用率增长最快[EB/OL].中国新闻网,2011-7-19.
[3].徐景宏.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