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口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老年人在当今社会物质文化不断得到满足和进步的过程中却迎来了一个不断面临人生丧失的过程,除了健康丧失、角色丧失、收入丧失和理想丧失外,他们最害怕的是情感和精神的丧失,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逐渐陷入了一种精神空虚、文化生活匮乏的“贫困化”状态。家庭养老功能的日趋弱化和机构养老的发展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面临着严峻挑战。而在以“文化养老”的新形势下,满足老同志物质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精神上、文化上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其建立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乐观面对自己的晚年生活,从而实现自我追求,享受快乐生活。
在十七大上,胡锦涛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将其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传统的文化建设过分依附于行政体制,主要靠自上而下地“送”,缺乏应有的公共精神和服务观念,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发展缓慢,在实践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另一方面,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截止到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1.85亿,这样的人口结构对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除了应努力完善老年人基本医疗、养老等制度,同时不能忽视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发展和完善老年人的公共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直接影响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败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施。
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就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品质、影响到身体健康。那些经历战乱、灾荒的老年人们曾经的艰辛相比于如今安稳的生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生活已不再那么苛刻与挑剔了。影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空巢因素—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形势相当严峻,而空巢家庭的老年人普遍存在孤独感,进而导致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下降;经济因素—老年人的收入总体不高,他们手中可供支配的经济资源十分有限。心理因素—老年人大都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思想,既期盼子女事业有成,鼓励其远走高飞,又对儿女不在身边,心中烦恼无人倾诉时有抱怨;设施因素—社会各方面提供的具有满足老年群体精神需求功能的设施或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公园绿地、锻炼场地、健身器材、科普画廊、电视节目、图书报刊、知识讲座、老年电大等几项,这些项目鱼龙混杂,表现出的现实状况却不尽人意,大多数老年人对现有的这些设施并不满意。
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部门为主、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在“文化养老”中扮演了一个“组织者”的角色。现如今的老年人人数众多,时间富裕,社会影响力大等优势,发挥着对社会思想的引领、对社会精神的激励、对社会矛盾的疏导的重要作用,并影响着子女、家庭;老年人甚至对全社会的文化建设,而且将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文化辐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还是“服务员”的身份。“服务员”要让更多喜欢文化活动的老年人参与到文娱活动中来,为老年人的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目前,有组织的老年活动群团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就市本级而言,有老年大学艺术团、老年民族乐团、宣讲团、老年体协、老干部活动中心等。此外,许多大部门、大系统也成立相关老干部群团。如教育系统有退教协会,卫生部门有系统老年体协。如去年,卫生系统围绕“喜迎党的十八大”,开展太极拳展示、健步走、象棋、桥牌等比赛活动,参与人数达2000多人次。通过系列活动,老年人身体健康、心态阳光、精神愉悦、思想常新。从各协会活动开展情况看,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文化养老”的内在需求也愈来愈强烈。
公共文化服务要为“文化养老”提供展示的舞台。“组织者”在有序的组织老年人的文艺活动项目之后,要给予他们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与平台。本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就是典型的范例:本市的业余团队百分之九十都是老年团体,文化馆对这些团队进行归类和细致的专业辅导,为团队组织各类比赛,帮助其成長壮大,最终又以文化惠民的服务形式走进广场公园、走进城镇社区、走进园区企业、走进乡村场院,不仅达到了文化服务的目的,还让人们看到了以“文化养老”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和养老新观念,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文化养老”的活动中来,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
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养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老年人可以将“文化养老”的实践成果和心得体会通过文化服务的形式与更多的老年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文化服务中相互学习,互相汲取养料,让文化真正融入养老中,在养老中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要让“文化养老”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魅力,让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养老”服务到实处。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文化养老”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基本因素,时代发展需要文化,老年生活更需要文化的熏陶、文化灵魂的附着,“文化养老”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时代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摆脱“文化养老”的附属地位,让“文化养老”成为常态,才能让老年人群真正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享、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