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草堂对蜀都文化的影响

2018-12-01 12:18李宗蔚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研究

李宗蔚

摘要:如今,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历史遗产也在承载着愈加沉重的历史文化,其所保留的遗迹以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也愈加与社会紧密结合为有机体。慎重保护历史遗迹,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将这些文化继承并发扬,是这些历史遗产存在的重要意义。本文对杜甫草堂的历史发展以及当代价值作了简要研究。

关键词:杜甫草堂;历史遗产;传承文化;研究

Abstract:Nowaday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the historical heritage is also carrying more and more heavy historical culture.The relics it retains an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it contains are mor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society as an organism.Careful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sites is a respect for history and a heritage of culture.I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historical heritage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se cultures.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Du Fu Caotang.

Key words:Du Fu Caotang;Historical heritage;Inheritance culture;Research

1、杜甫草堂的由来

杜甫出生于書香门第,家中无尽的藏书激起了他对诗的喜爱,小小年纪的他就已才华过人。弱冠之后,杜甫开始了壮游,以书为笔,以游为墨。杜甫先后见证了大唐王朝的兴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举家迁入成都。杜甫草堂便是在杜甫和友人的帮助下建成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在蜀都西郊的处所,也是杜甫与蜀都土地的联系。在居住在杜甫草堂的4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众多著名的诗篇。

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修茅屋。经过数次翻修,“成都草堂”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85年5月,杜甫草堂博物馆成立,并更名“成都草堂”为“杜甫草堂”。由于“杜甫草堂”建立于其原遗址之上,并且标志性建筑保留完整,园内环境清幽、宁静,较大程度还原了故居的风貌,因此国家首批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一级博物馆并得到细致缮修。曾经杜甫居住的草堂已无原貌,后人为了纪念他,对这座小草屋不断修缮、扩建,于是成了今天的这座古典园林。杜甫草堂逐渐成为蜀都文化的一个标志并熠熠生辉。

2、杜甫草堂现状

(1)占地面积

杜甫草堂现占地面积约为300亩,古建筑占地约为11878平方米,是全国内目前占地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诗圣遗址。

(2)遗址布局

现杜甫草堂博物馆主要分为草堂遗迹、园林区与服务区。草堂遗迹中,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依次排布着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亭台轩榭,草木相衬,鸟语花香。草堂遗迹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沉稳、静谧。园林区特点突出,不同于一般古典园林的是,杜甫草堂的园林具有兼容包含、包罗万象的特点。在工部祠的东边,是杜甫草堂极具标志性的建筑,代表着杜甫的故居,“少陵草堂”碑亭已成为了草堂著名的景点之一。

(3)展馆展物

历经风雨的变迁,杜甫草堂博物馆如今已珍藏3万余册珍贵资料、2000余件宝贵文物,包括各种名家大师诗画及大量的第一手史料。这为后人研究杜甫的身平提供了大量的可靠依据,填补了杜甫草堂没有唐代遗址的空白。这些资料也在面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蜀都的独特文化,是蜀都文化中的一颗明星。

3、杜甫草堂的重修与保护

杜甫草堂的首次重修开始于五代前蜀,一位名叫韦庄的诗人首先发现了这座遗址,韦庄在浣花溪附近选择了一个位置开始重修杜甫草堂。之后杜甫草堂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次重修,如今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大部分都由自于这两次翻修。自2006年12月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后,杜甫草堂得到了更加细致的维修和更加完善的保护。

4、杜甫草堂园林规划

杜甫草堂以“碎片式”的划分,将整个园林分割成零散的小区域,但各区域并不独立,每个区域与亭台、轩榭相衬,均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不仅如此,园林的布局还使用了延展视觉的手法:上接天、下连水,草堂内外相互配合,这样便达到了内外相衬,虚实辅佐、明暗交替、远近相安的多重视觉感官。

(1)建筑特色

杜甫草堂的建筑风格与四川、陕西名族建筑风格一致,草堂多处建筑均映射了川西建筑元素。杜甫草堂的建筑设计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2)园林规划特色

杜甫草堂的植被以楠树组景为主,楠树之景与草堂相映衬,院内古朴的祠宇配合楠树枝干分明、茎叶斑驳显得十分庄重与典雅。草堂更有水系景观,一条水系将草堂分为3个区域,水系将祠宇、园林、荷塘融为了一个整体。观其景很容易让游客联想到当年诗圣杜甫写下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情景交融,让游客仿佛身临其境,园林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古典式”的园林建筑风格对川西地区园林规划影响深远。

5、文化的传承

杜甫草堂作为蜀都著名的景点,不仅推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更作为一张名片向世界展示蜀都文化。杜甫是世界之名人,是一位被国际所认可的文化巨人,杜甫一生辗转漂泊,见证了唐朝的兴盛与衰败,这些种种的经历最终都化为诗作流传于后世。蜀都的历史背景、川西的园林设计都与杜甫草堂有着密切的联系。杜甫草堂在无形之中已经成为了蜀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唐朝辉煌的诗歌文学,更面向全世界发扬着中华文化。草堂所保留的藏品,不仅是对文物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

6、结语

“继承是为了更好的革新,历史的回顾是为了今天的创造。”杜甫草堂所发散出来的光辉绝不仅仅是以上所能概述的。杜甫草堂的变迁绝非是短暂的、迅速的,它是一個漫长的过程,集时间与空间,集人文与地理,种种因素才造就了今天的杜甫草堂。更加细致的保护、更加大力地发扬草堂所展现出来的蜀都文化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怡,雷耀丽.文物保护中环境价值的传承与诠释——成都杜甫草堂保护规划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6(08):131-134.

[2]严肃,邓晓松.杜甫草堂园林特征对当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启示[J].杜甫研究学刊,2011(04):87-90.

[3]高介华.关于建筑文化学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1):66-74.

[4]蒋勇杰.地域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中国地域建筑与文化研究院地域建筑专题研究探索[J].建筑与文化,2013(02):61-63.

[5]高介华.关于“建筑与文化”研究方向的浅见[J].华中建筑,1997(01):26-37.

[6]刘永黎.川西民居建筑中的模糊空间理论研究[J].四川建筑,2012,32(02):60-61.

[7]苏放.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建筑风貌塑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8]张朦.传统川西民居的符号学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9]王显英.川西民居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10]计成著.陈植注《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88.5.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