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蕊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美术课程的探究式教学中,通过对美术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不同类型课程中的两个领域进行VR辅助教学的应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观察、体验,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构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现实 美术教学 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给教育带来的便捷,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后教学效果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科技在飞速发展,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给人们带来视听新体验,应用范围也已经从航天、军事领域拓展到教育领域。
一、虚拟现实(VR)概述
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场景被称为现实。虚拟现实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相关技术,来虚拟生成原来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或无法实现的客观事物,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使用者会沉浸在所处的虚拟环境之中。这种虚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
把虚拟现实运用于教育领域,可以改变传统媒体形态平面世界的感官体验,创造一种真实环境相似的场景,使学生主动参与,身臨其境去经历、体验、感受,比单纯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主动的交互与被动的观看有着本质的区别。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这三大特征。在虚拟教学过程中,通过虚拟实体展示、虚拟漫游、虚拟过程演示、虚拟角色扮演等,可以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的途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通过沉浸式、多感官的视听感受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在人机交互的同时主动了解相关知识。虚拟现实不仅是作为学习者与机器终端的连接与枢纽,而且是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与加工,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得到拓宽,从而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虚拟现实技术的有效运用,必将进一步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
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201 1年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就指出要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利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资源开展美术教学。然而新课改之后,美术课程的地位、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是否运用了信息技术以及预期效果等并无重大进展。
1.教学方法固化,难以体现课程特点
目前大多地区的美术课程主要运用讲授法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简单绘画基础以及一些手工制作的学习,停留于美术学习的表面。对美术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还会认真学习,而有的学生在课堂写别的科目的作业,有的学生认为在应试教育的中国,学习美术浪费时间。这样教学方法固化导致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2.画具繁多,教学过程形式单一
美术课程根据具体每节课内容的不同,需要学生准备的画具、画材也就不同。虽然画材形式多样,但总结起来教学过程形式却单一,依旧无法脱离传统的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积极性不高。
3.信息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单纯的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幻灯片的演示,并不能满足学生全方位的审美体验。学生体验不足,对知识的认识一知半解,长此下去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学生放弃美术这门课程的学习。
三、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探索
在北京等一线城市,虚拟现实技术已被应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开展别开生面的公开课,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实际教学中,让课堂变得立体,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更加可靠真实的知识,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实际教学也是美术课堂现代化的趋势。本文从美术课程的四个领域中选取两个领域进行分析与探索。
1.“欣赏·评述”课
“凝固的音乐——建筑”一课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在该领域中,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去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使学生的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得到逐步提升,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凝固的音乐——建筑”一课通过欣赏对比中外不同建筑风格,例如西方教堂建筑与中国宫殿的对比,认识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对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进行简单总结,能够初步分析造型、材料蕴含的文化精神。
重点在于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文化内涵,并对中外建筑风格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建筑材料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对学生而言也是理解的难点。
在以往的传统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让学生了解相应建筑的特征,通过观看大量图片,或者视频进行了解与认知,例如对故宫外景、云龙大石雕、门钉和辅首、太和殿屋檐上的仙人小兽、乾清宫这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图片或视频的观看,图片对细节以及其内部特征并没有清晰的展示,教师也会相应地对立面的具体细节进行大量的讲解。
对于中国的建筑,有些学生也许已经去过,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但学生对美术课程中关于建筑的课程、对所讲图片以及地方也是一知半解,图片的观看并不能带给学生切身的体验。
尤其对于外国古代建筑,如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凡尔赛宫等图片的欣赏,学生明显是一种雾里看花的表情,大多对这些建筑并不是很了解与感兴趣。教师对这几种建筑风格特点进行讲解时,学生的思绪也已飞到九霄云外。教师提问时经常也是固定的几位学生进行回答,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最后学生对《凝固的音乐一一建筑》的理解也一般停留于教师讲解的层面,也可以说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如中国上海金茂大厦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法国里昂国际机场奇特的造型给人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
对于欣赏课,教师讲的多,听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室里既可看到不同的立体的建筑,教师也不用像出游一样需要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只需要相應的设备,就能按照自己的心愿来到建筑中心,想观看哪部分结构就走上前去,近距离接触观看感受,对国外的建筑也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与感受,可以更加清晰了解不同文化地域对建筑风格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攻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造型·表现”课
以“戏曲人物”一课为例,“造型·表现”课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术语,学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工具以描绘或立体造型的方法,来表现或塑造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所想,使自己的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得到发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于这类美术课程的学习,本文着重分析教学准备环节。
每次在上节课程快要结束时,教师都会告知学生下次课程需要准备的美术工具,或在黑板一角写上下次应该带的美术素材,学生记录下来,家长或学生自己去购买。如在“戏曲人物”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也准备相应的有关京剧的图片资料,做好课件等必备工作,并且该节课所需要的毛笔、宣纸、墨汁、颜料等也会——准备。学生也需要每人带一份笔墨纸砚。多数学生会带齐相应的工具,但每节课都会出现学生准备好了忘记带,或带的不全甚至一个工具都没有带的情况。
而且一般在工具繁多的美术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理情况,教学突发状况也时常发生,这给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带来不可预测的损失。但对学生而言,一节美术课没有好的学习环境或学生自己没有主动好好学习,那么学生就会失去锻炼自己动手能力以及造型能力的机会。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及教师不再需要准备形式各样的不同学习工具,通过虚拟设备可以形象地了解有关京剧的知识及水墨戏曲人物的造型方法,这也有助于教学难点的攻克。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无论上什么样的“造型·表现”类课程,以及进行任何需要准备不同素材的美术课程的学习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每位学生都有一套学习工具。
由于美术课目前还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初步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对材料掌握不够而造成的资源的浪费。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后,对颜料以及笔墨纸砚等可以实现重复性操作,操作后的修改也比较方便快捷,并能够节约成本。
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也可以有效避免一些潜在危险的发生,例如学生在使用剪刀、刻刀等工具时有可能伤到手,这样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后可以有效保证学生的安全。
四、小结
美术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增强对自然、人类、社会的热爱与责任,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动力。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中,可以把教学内容更加逼真生动地再现给学生,并且不受时空、地域等限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沉浸在虚拟情境中,逐渐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发现;教师也相应地可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VR+教育必将改变死板的课堂灌输模式,推动教育进一步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