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心理行为与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2018-12-01 01:41阚文婷肖创海
职业·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舆论引导新媒体时代

阚文婷 肖创海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社会舆论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对高校的舆情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群体心理行为特点,提出高校的舆论引导策略应从建立有效的舆论监控预警机制、研判网络舆论、线下调研、培养“意见领袖”和舆情引导专职队伍以及及时公开信息五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群体 舆论引导 策略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社会舆论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和较强网络参与能力的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这些变化的影响尤为深远,也给高校舆情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社会舆论格局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做好高校大学生的舆论引导工作,对高校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舆论格局的变化和特点

1.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有两个最核心的改变,一是传播媒介由传统媒介变成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二是传播者由权威媒介组织变成了所有人。正是新媒体的两个最核心的改变,使它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传递信息和互动表达的需要,迎合了人们沟通交流时间碎片化的需求,使得人们使用新媒体的主动性更强。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与更新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其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内容更丰富、信息量更大,且可以互动和全球传播,信息的检索也变得更加便捷。

2.新媒体时代舆论格局的变化

第一,舆论主体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主体发生了几个转变。一是公众由原来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发布者,甚至是一些重要信息的发布者。二是公众由舆论过程中的意见跟进者转变为议题的设置者和发起者,甚至是某些重要的议题和议程。三是在舆论事件中,公众的主动性会被激发,他们往往会成为舆论的踊跃参与者,甚至是事件的引爆者,常常使得政府部门和官方媒体在舆论格局中处于较被动的地位。

第二,舆论内容的主题发生了变化。在官方和新闻传媒的舆论中,党和政府倡导和强调的主旋律是永恒的主题;在新媒体的舆论中,公众更多的是议论社会、针砭时弊、发表自己的利益诉求、抨击社会生活中负面内容、评论政府的公共管理,从而使得依托于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成为了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的新格局。

第三,舆论事件的频率有所增加。

3.新媒体时代舆论格局的特点

第一,在舆论格局中公众显得更重要。由于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媒体资源被少数人支配和利用的格局被打破,能迅速并广泛传播信息的媒体资源已不再稀缺。公众变成了舆论的重要主体,在特定的舆论发展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可能是热点议题的发起者、重要信息的披露者、重大议程的设置者、深远影响舆论的引发者,在舆论形成阶段也具有了主体身份。

第二,社会舆论格局出现碎片化的趋势。公众在披露信息前不一定经过严格的甄选和鉴别,发布时也未必会提供充分的证据。有些公众可能只是提供点滴的线索或者是一些简单的情况,但是他们在发表意见时,却往往会有感而发或者是兴趣所至任性发挥。

第三,社会舆论呈现多元而又复杂的状态。新媒体时代,公众一旦认为自己持有有必要让他人知晓的意见或有必要披露的信息,他们就会通过互联网进行发布,从而引发社会舆论呈多元化状态。民众通过新媒体参与舆论,对于各类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各抒己见,意见不一时则针锋相对,激烈交锋,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的舆论状态。

第四,社会舆论变得越来越难控制。新媒体让公众引发舆论和参与舆论变得易如反掌,增加了舆论的不可控性。

第五,舆论引导取得实效的难度陡增。在新媒体时代,官方和官媒要想引导社会舆论,就要及时发布权威的信息,做好公众疑惑信息的解读,而且其所发表的意见必须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在公众舆论中,意见领袖往往会异常活跃。他们借新媒体发表的意见常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公众心声,由于其言语往往出言犀利、语带讥讽,因而颇受公众推崇。因此,领导者或管理者在面对意见领袖的挑战时,必须冷静和理性。

二、大学生群体心理行为特点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都是在群体中进行的。一方面,他们的认知能力、价值观、人生观、情感、行为以及人格心理等等,都会受到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又有着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同时引领着时代新潮流。在网络信息时代,在校大学生因其接受能力强,求新、求异特点明显,因此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倾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1.大学生群体具有认同功能

群体本身对其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权威性,群体中的个体会自愿接受群体的影响并愿意与之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整体凝聚的心理倾向;同时,群体会支持价值观、行为方式和业绩成果等符合群体要求的个体,这种支持会对个体形成正强化,推动个体前进。因此,群体的价值趋向对大学生个体乃至群体的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大学生群体存在盲目从众现象

有研究认为,加入群体意味着个体性的消失,群体在智力上也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且群体有冲动、急躁的特性,因此面对事件缺乏理性的思考,只关注表面现象,而不能洞悉事件的本质。在群体内部,往往会出现从众行为,一方面是因为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群体中的少数意见或个人意见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使群体中的个体产生对多數意见的盲目服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模仿,在群体成员对情况和信息的了解存在不对称的情况下,成员们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模仿大多数人的行为。

3.大学生群体易受暗示和感染

这种现象称之为“群体感染”。《乌合之众》一书是这样描述的: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而某种暗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确切的信息甚至是谣言,因为群体的渲染和扩散,迅速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导致群体成员一边倒地表示支持或反对。

4.大学生群体存在逆反心理

群体逆反受社会因素影响,其诱因包括社会不公平感、对政府和媒体的不信任、社会情绪无法发泄等等原因形成的对抗性心理,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感情色彩,主要体现在受众在舆论场中所持的观点、立场和行为倾向与主流媒体呈相反性趋向。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舆论引导策略

一直以来,高校都是社会思潮的风向标,高校师生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上的热点舆论也时刻影响着高校。一旦高校师生的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敏感度不高,就会被错误信息误导和利用,甚至会导致因缺乏理性而发表过激性言论和行为。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针对大学生群体如何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1.建立有效的舆论监控预警机制,及时监测舆情的变化

一是要建立网络把关机制。专门设立把关部门及把关人,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不实和危险信息进行监测把关。二是利用技术手段过滤敏感词组和图文,实时监测和跟踪负面舆论的IP地址、主题帖等。三是安排专人关注校园网站、重点论坛、微信、QQ、博客与贴吧等网群言论,搜集舆情,并进行整理和归类。

2.根据网络舆论对舆情进行准确研判

广大学生往往喜欢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发表自己发自内心的声音。这些声音通常只是分散或零星地存在于舆情层面,并没有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成舆论。但是倾听这些声音,有助于了解真实的民意民声,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舆论。在及时掌握舆情全面真实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舆情苗头和动态,生成舆情报告,形成预警信息。

3.线下调研,深刻把握舆情

网络监测舆情只是舆情调查的重要方法之一。了解舆情还可以通过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线下方式和渠道。通过形式各异的各种调研途径,可以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意见和心声,从而及时把握舆情,及时制定舆情引导对策。

4.培养一批“意见领袖”和舆情引导的专职队伍

“意见领袖”在捕捉问题和分析问题时往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发表意见时也往往是出言犀利、观点独到,因此他们发表的观点往往是一呼百应。所以,“意见领袖”常常直接影响着舆论发展态势,他们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培养一批舆情评论的“意见领袖”和舆情引导的专职队伍,让他们引导主流言论。

5.及时公开重要信息和公共信息,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新媒体时代,快速、畅通、公开的信息交流反馈渠道是舆情引导的制胜法宝。一旦发生舆论事件进行舆论引导时,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的重要信息和公共信息,不给谣言和不实信息可乘之机,不给虚假信息预留传播的时间。及时公布事件的动态和处理进展情况,既可以提高工作透明度,更能稳定局面和安定人心。因此,必须争取舆情热点事件发布的主动权,使谣言不攻自破。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舆论引导新媒体时代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