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何 艳,王维薇
(1.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2.湖北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
近年来,食用菌因具备营养性和安全性,生产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食用菌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要特色农产品之一(本文使用中国大陆数据开展研究分析,未做特别说明时并不包含中国港澳台食用菌贸易数据)。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鲜或冷藏类、盐水腌制类、干货类和非醋方法制作保存类食用菌出口量达46.770万t[1]。与此同时,韩国作为东亚国家中的发达国家,食用菌贸易实力虽不如中国,但也在不断增强,上述4类食用菌出口量在2001年~2016年间增长了1.507万t,增长率为2 430.645%[1]。此外,2016年日本上述4类食用菌进口额达1.569亿美元,但出口额仅为0.066亿美元,因此日本是东亚国家中重要的食用菌进口国,并且也是中国食用菌的重要出口市场之一,两国间的食用菌贸易关系密切[1]。此外,中日韩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在食用菌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在中日韩3个国家食用菌出口贸易中,鲜或冷藏类、盐水腌制类、干货类和非醋方法制作保存类这四类食用菌的出口额不断增长,由2001年的4.598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31.292亿美元,15年间增长率高达580.557%[1]。同期,中日韩上述4类食用菌出口额所占世界食用菌出口额比例在不断增加,由2001年的27.715%增加到2016年的57.607%[1],因此,上述3个国家食用菌贸易状况足以反映东亚地区的食用菌贸易基本水平。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食用菌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食用菌产品的科技和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产品质量不达标;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出口的食用菌产品存在质量、安全和环保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食用菌贸易发展,而诸如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技术标准、质量、安全、环保和卫生方面不断制定新标准,不断加强技术贸易壁垒,极大地制约了中国食用菌贸易增长。针对食用菌进出口贸易现状和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农业领域都有大批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东亚国家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各方都加强了对东亚国家食用菌贸易的认识,这也为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参考。在食用菌贸易现状方面,张童朝和张俊飚[2]利用相关数据,比较研究了中国及“一带一路”国家食用菌贸易现状,并从产业竞争力、市场份额、技术交流方面提出建议。王浩[3]则通过对产品结构和市场分布状况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结构较单一,其中干香菇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此外,李平等[4]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来分析中日食用菌贸易状况及其互补性,并针对分析结论提出中国与日本食用菌贸易优势互补的相关建议。在贸易竞争力分析方面,曾杨梅等[5]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 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其他国家食用菌产品的贸易现状和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中国离食用菌贸易强国还有较大差距。王茹慧等[6]和李鹏等[7]的研究也持同样观点。
综上所述,对于食用菌贸易状况和竞争力分析的研究是横向和纵向的多维度分析,并且大都利用了贸易规模、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对食用菌进行贸易现状的分析,同时在竞争力方面利用了WMS、TC和RCA等相关指标来进行比较研究,但是大多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以中国为主要分析对象或者用中国与波兰、西班牙等食用菌贸易强国进行比较分析,对于以东亚国家为对象进行食用菌贸易现状和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对比分析中日韩三国的食用菌贸易现状和竞争力情况,对于了解中国食用菌周边市场环境、增强中国食用菌出口竞争力具有较大意义。
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食用菌贸易发展不断呈现增长趋势。2001年~2016年,中国食用菌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并且差距不断拉开,具体体现在贸易差额上,由4.149亿美元增长到30.750亿美元[1]。同时,纵观整个过程,中国食用菌贸易一直呈净出口状态,且出口增长速度远快于进口速度。此外,还获知中国食用菌贸易差额值为正值且总体在不断增加,一直呈贸易顺差状态。其中,2009年食用菌出口额和贸易逆差值均同比降低,到2011年两者不断增长,2012年再次下降,此后直到2016年都保持上升态势[1]。
通过研究日本食用菌贸易情况,发现日本食用菌贸易主要以进口为主,贸易一直呈逆差状态。2001年~2016年日本食用菌进口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一直保持净进口状态[1]。进口额在2001年~2007年间基本保持在3亿美元以上,2009年之后整体降低;进口额的最低值为2009年的1.533亿美元,2009年之后的进口额均低于2007年以前数值[1]。对于日本食用菌进口额在2009年之后出现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金融危机和日本政府施行的相关政策对食用菌进口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同时,日本食用菌贸易逆差值从2001年~2016年一直为负值,且呈增长趋势,不断接近于-1[1]。贸易逆差值基本随其进口额的变化而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食用菌一直以进口为主,出口额对贸易逆差值的影响较小。
2001年~2016年,韩国食用菌进出口额总体较低,但两者均在不断增长,且出口额的增加值小于进口额增加值。出口总额2001年为0.389亿美元,2016年则为0.424亿美元,增长率为8.997%;进口总额在2001年为0.095亿美元,2016年则为0.586亿美元,增长率高达516.842%,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并且增长速度也是进口额快于出口额[1]。其中,2004年~2006年,韩国食用菌对外贸易呈贸易逆差状态,在此之后直至2010年,其出口额高于进口额,再次实现贸易顺差,2011年之后到2016年,韩国食用菌进口额均高于出口额,再次呈贸易逆差状态,也说明韩国食用菌贸易差额总体表现出较大的波动状态[1]。
1.2.1 中国贸易规模分析
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近40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食用菌进出口贸易额也不断增长,2001年~2016年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其中2002年食用菌出口量同比增长9.256%,出口额同比增长8.814%,此后在2016年达到46.770万 t,与 2001年相比增加了 17.028万 t,2001年~2016年,食用菌出口额也由4.164亿美元增长到30.854亿美元,从整体上看我国食用菌出口量和出口额的增长情况基本保持一致[1]。2001年~2016年,我国食用菌出口量出现3次明显地下降[1]。第一次是在2006年,受技术贸易壁垒影响,出口量出现小幅度下降,相较于2005年下降了5.343%,但在2007年出口量又再次回升至52.258万t,年增长16.375%,期间中国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采取了相应措施[1]。同期,食用菌出口额并未受出口量小幅波动的影响,仍维持平稳上升态势。第二次是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食用菌出口量大幅下降,相较于2008年下降了29.954%,同时食用菌出口额明显受到影响,出口额随着出口量大幅下滑而下降,2008年下降了16.143%,但下降幅度比出口量小[1]。第三次是在2012年,因为政府取消了食用菌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导致食用菌出口贸易受到一定程度削弱。2011年,中国食用菌出口量为48.777万t,出口额为23.317亿美元,2012年两者数据分别同比下降了11.101%和30.107%[1]。2013年,国家恢复了相关优惠政策,出口量则从2012年的43.363万t回升至46.304万t,实现6.783%的增长率;出口额从16.298亿美元回升至25.557亿美元,增长率为57.235%[1]。
1.2.2 日本食用菌贸易规模分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日本出口贸易发展较为缓慢,无论是出口额还是出口量都较低。总体来看,食用菌出口量2001年较2016年增加了0.099万t,增长率为159.677%,和2001年相比整体呈增长趋势,但整体出口量仍较低。同时,出口额由2001年的0.052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0.066亿美元,增长率为26.923%,后者比前者增幅小,且两者在2001年~2016年增幅波动较大[1]。事实上,日本食用菌在2001年~2016年出口量变化幅度大且不太稳定,但是出口额变动则相对较平稳,另外日本的食用菌出口量在2006年达到峰值,出口额则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2007年出口量下降,出口额则和2006年基本一致[1]。此后,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日本食用菌出口量大幅下滑,较2008年下降了58.019%,出口额同时发生变动,随着出口量的大幅下滑而下降[1]。至2010年以后,出口量和出口额总体均呈现回升状态,而2015年两者都出现小幅下滑[1]。
1.2.3 韩国食用菌贸易规模分析
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数据分析表明,韩国食用菌对外贸易整体发展比较稳定,出口额和出口量整体都在增长。2001年~2010年间出口量由0.062万t增长到2.144万t,增加了2.082万t[1]。之后出口量出现降低,但相比2001年整体仍为增长态势[1]。同时,2001年到2010年,出口额由0.389亿美元增加到0.498亿美元,增加了0.109亿美元[1]。需要说明的是,韩国食用菌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减变化情况基本一致,但出口额增幅一直小于出口量增幅。另外,2001年~2006年韩国食用菌出口量为增长态势,但同期出口额整体下降,且2006年出口额为最低值,该阶段出现反向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韩国食用菌的单位价格较低,从而出现出口量增长而出口额下降的情况[1]。此后在2006年~2010年,出口量和出口额都出现大幅度增长,两者的增幅不断接近,且此阶段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呈现正相关变化,出口量由0.175万t增加到2.144万t;出口额则由0.148亿美元增长到了0.498亿美元,随后出口额和出口量在2010年后两者均呈波动下降趋势[1]。
1.2.4 中日韩食用菌出口贸易比较
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数据分析显示,2001年~2016年食用菌累计出口额中,中国为241.951亿美元,日本为1.065亿美元,韩国为5.677亿美元;同期累计出口量,中日韩依次为707.294万t、1.897万t、15.231万t[1]。总体而言,中国食用菌出口额和出口量均远高于日本和韩国,在3个国家累计出口额和出口量中分别占比97.289%和97.636%,处于食用菌贸易大国地位[1]。
中日韩食用菌出口产品结构分析结果见图1。
图1 中国食用菌出口产品结构Fig.1 Export product structure of edible fungi in China
从图1可知,考虑数据可得性和完整性,采用鲜或冷藏类、干货类和非醋方法制作保存类3种食用菌品类的数据进行分析。从出口量来看,非醋方法制作保存类是中国食用菌出口产品结构中的第一大类,2001年~2016年累计出口量达485.770万t[1]。其中,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此类食用菌出口量下降,2009年下降到 29.035万 t,同比下降31.899%[1]。此外,在2009年~2016年,鲜或冷藏类和干货类食用菌出口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干货类,出口量由3.639万t增长到13.575万t,增长率达273.042%[1]。干货类食用菌出口量不断增长,但在2009年~2016年,非醋方法制作保存类食用菌出口量出现波动下降趋势。另外,由于201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中国在亚洲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而东南亚地区消费者则更偏好于干货类食用菌的消费,因此在这三类食用菌中,干货类食用菌出口量增长最明显,特别是在2010年后,出口量大幅增长,2016年的出口量已达13.575万t,占同年3类食用菌总出口量的30.513%,出口量仅次于非醋方法制作保存类[1]。
2001年~2016年,中国食用菌出口品类中干货类的出口额比重不断增长,非醋方法制作保存类和鲜或冷藏类的出口额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非醋方法制作保存类食用菌出口额比重波动较大,特别在2008年以后,其出口额比重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同期干货类食用菌出口量的不断增长,其出口额占比也随之增大,加上非醋方法制作保存类食用菌的单位价格竞争优势较低,所以出口额比重并不大。另外,在2006年后,鲜或冷藏类食用菌出口额占3类食用菌总出口额比重也不断下降。因此,不同种类食用菌的出口额和出口量并不一定呈正相关关系,食用菌产品出口额除受到出口量影响外,单位价格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2001年~2016年,在日本出口的3类食用菌产品中,出口量居于首位的是鲜或冷藏类食用菌,累计出口量为1.452万t,而干货类和非醋方法制作保存类出口量少,较为稳定且增长幅度小[1]。期间,鲜或冷藏类食用菌的出口量在2009年出现下降,由2008年的0.145万t下降到2009年的0.051万t,同比下降了64.828%[1]。
韩国食用菌产品的出口结构中,出口量最大的品类是鲜或冷藏类,2001年~2016年累计出口14.724万t[1]。直至2009年,此类食用菌出口量快速增长,达到1.609万t,同比增长85.582%[1]。而干货类和非醋方法制作保存类食用菌出口量一直未突破0.1万t,在韩国食用菌出口结构中占比较小[1]。
总体来看,在鲜或冷藏类、干货类和非醋方法制作保存类3个食用菌出口品类中,中国3类食用菌产品的累计出口总量最大,累计出口约648.354万t,并且每类食用菌的出口量都居于首位[1]。日本食用菌出口总量最小,韩国食用菌鲜或冷藏类出口量较大。
依托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从3个国家食用菌总体贸易状况对比分析可看出,日本在食用菌贸易中主要是以进口为主,韩国2016年的食用菌出口额只有0.424亿美元,出口量仅为1.569万t,在食用菌出口方面表现也不如中国,加上数据可获得性,分析中日韩食用菌出口市场结构时,仅以2016年中国食用菌出口的8个主要市场为例进行分析[1]。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食用菌出口的8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香港的出口额为7.275亿美元,出口额占比高达23.578%,之后是韩国和马来西亚,出口额分别占比6.815%和6.673%[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食用菌的出口市场以亚洲为主,其中东亚国家中的日本和韩国,出口额占比合计为10.070%,然而随着越南、泰国等新兴市场的崛起,日本和韩国在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中的份额也在不断减少。另外,在对欧洲市场的食用菌出口中,主要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主,但两国占比仅为2.34%[1]。一方面是因为波兰等食用菌出口强国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欧盟对尽快食用菌严苛的检验检疫标准。
国际市场占有率(WMS) 是1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该种产品出口额的比例。WMS值越大,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越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越强。其公式为:
式中: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额;Xwj为j产品的世界出口额。
对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2001年~2016年中日韩食用菌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Tab.1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of edible fungi in China,Japan and Korea from 2001 to 2016
由表1分析可知,中日韩3个国家的食用菌出口市场总份额约占世界出口总份额的58%左右。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16年达到最高,为56.701%,在3个国家中稳居第一,说明中国食用菌出口额占该产品世界出口额的比重较大;其次是韩国,其最高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2001年的2.337%;日本食用菌出口额占比最高的为2006年的0.363%。2001年~2016年,中国食用菌国际市场占有率整体呈增长趋势,相对来说日本和韩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但波动幅度较小。因此,中国食用菌国际市场占有率远高于日本和韩国,出口优势明显,并且中国的整体增长趋势明显,2001年为24.925%,2016年增长到56.701%;日本和韩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不大,均未达到4%。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是用来对国家间某种产品生产效率所处的优劣地位和程度进行比较。如果某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大于0,说明这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比国际水平高,产品贸易额为净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值越大则该产品的竞争力越强,反之;如果贸易竞争指数值为0,说明该产品的贸易进出口相当,其生产效率和国际生产水平基本保持一致。贸易竞争指数的公式为:
式中: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额,Mij为i国j产品的进口额,Xij-Mij为i国净出口,Xij+Mij为i国j产品的进出口总额。
对食用菌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2001年~2016年中日韩食用菌贸易竞争力指数Tab.2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 of edible fungi in China,Japan and Korea from 2001 to 2016
从表2可看出,2001年~2016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0并且一直保持在0.9以上,在3个国家中稳居榜首,这表明中国食用菌对外贸易呈净出口状态,具有非常大且稳定的竞争力。期间,韩国的食用菌贸易竞争力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国际竞争力不稳定。其中,2004年~2006年、2010年~2016年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小于0,表明韩国这几年食用菌对外贸易以进口为主,食用菌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而在其他年份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0,有较强的竞争力。日本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小于0,说明在2001年~2016年,日本食用菌贸易为净进口,国际竞争力弱,与中国和韩国的食用菌出口贸易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2001年~2016年,中日韩3个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差距明显。其中,中国和日本的变化情况最平稳,而韩国的变化幅度最大。同时还可得知,中国食用菌贸易竞争力指数在3个国家中处于高峰且变化平稳,而与中国相反,日本的食用菌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接近于-1,食用菌出口明显处于劣势。另外韩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比较高,但变化幅度最大,有3次明显波动,2001年~2003年韩国食用菌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呈下降趋势但仍大于0,2001年最高值为0.609,由此可知食用菌出口竞争优势明显;2004年贸易竞争力指数首次为负值且为最低值,到2009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下降,反而上升;此后到2016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整体又呈下降趋势,出口优势也有所增加。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是1个国家某种产品出口额与其世界出口总额的比值和该类产品出口额与世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比值的比。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额,Xwj为j产品的世界出口额;Xi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w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当RCAij≥2.5时,说明该国这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强;当1.25<RCAij<2.5时,说明该国这种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当0.8<RCAij<1.25时,说明该国这种产品国际竞争力中等;当RCAij<0.8时,说明该国这种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东南亚国家食用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看到,中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较大,整体高于日本和韩国,但这种比较优势存在较大的波动。与2001年相比,2016年中国食用菌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明显下降,由5.702下降到4.21。2009年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下降到最低值为3.29,到2011年又回升至4.659,原因可能在于201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中国干货类食用菌出口量和竞争力得以增强。与此同时,日本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始终接近于0,原因在于日本是1个食用菌进口国,食用菌出口额低;另外,韩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表现出下降趋势,国际竞争优势也在逐渐降低。
表3 2001年~2016年食用菌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Tab.3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of edible fungus export from 2001 to 2016
事实上,2001年~2016年,日本和韩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相对较低但变化较为平稳,并且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未达到1,由此可知两国食用菌的出口竞争力较弱,而韩国作为食用菌出口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明显不如中国强劲。
总体来看,在2001年~2016年,中国食用菌贸易在3个国家中具有较大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虽然韩国食用菌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高于日本但其波动较大,并且这种优势在不断减小,韩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2006年达到最低值,为0.195,并且在2010年之后又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主要以中日韩为例,从贸易现状和竞争力方面对东亚国家的食用菌贸易展开分析。在贸易现状阐述中,运用贸易规模和出口产品结构对中日韩的食用菌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市场结构分析了中国食用菌出口市场分布状况。结论是:在食用菌贸易规模上,中国对外贸易呈净出口状态,日本对外贸易主要以进口为主且呈净进口状态;在出口产品结构中,中国以出口非醋方法制作的保存类食用菌为主,日本和韩国则以出口鲜或冷藏类食用菌为主。此外,中日韩3个国家食用菌竞争力分析表明,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中国出口的食用菌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达56.701%,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而日本和韩国的食用菌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值均未达到4%;在贸易竞争力指数方面,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1年~2016年期间均保持在0.995左右,竞争优势明显;日本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低于0,出口相对缺乏竞争力;韩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3个国家中波动幅度最大,说明韩国食用菌竞争优势不稳定。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上,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整体较高,产品的竞争优势较强;韩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则呈现下降趋势且远远低于中国,产品竞争优势较弱;日本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最低,产品缺乏竞争优势。根据以上结果,获得的启示有:不断强化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提升食用菌产品品质;发挥食用菌产品竞争优势,持续拓展出口贸易市场;建立健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强食用菌出口监管;加强品种培育研发,促进食用菌产品出口结构多元化;降低生产成本,增强食用菌价格优势;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种植户和食用菌企业的积极性。